呼伦贝尔品茶上课微信,呼伦贝尔茶艺学习交流
这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好几个朋友都在晒茶席,配文都提到了“呼伦贝尔品茶上课微信”。我心里还琢磨呢,呼伦贝尔不是大草原吗,跟品茶有啥关系?带着这份好奇,我扫码进了一个群,想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刚进群那会儿,群里安安静静的,我也没好意思吭声。过了半晌,一位自称李老师的群主发了条语音,声音温和醇厚,像极了陈年的普洱。他大概是看出了我们这些新人的疑惑,笑着说:“很多人以为我们这儿只有牛羊和草原,其实不然。咱们呼伦贝尔的茶文化,就像藏在草丛里的蘑菇,不仔细找还真发现不了。”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。
草原上的别样茶香
李老师不急着讲课,反而先让我们猜猜,草原上的人最早喝什么茶。有人说奶茶,有人说砖茶。他发了个赞许的表情,然后娓娓道来:“没错,就是砖茶。牧民们把砖茶捣碎了,和牛奶、盐巴一起煮,那味道啊,咸香醇厚,既能解腻又能暖身。”他这么一说,我仿佛能闻到蒙古包里飘出的那股独特茶香。
如今的呼伦贝尔品茶上课微信群,早已不限于传统的奶茶了。李老师会每周固定时间开讲,从绿茶的清新讲到红茶的温润,偶尔还会聊聊我们本地的金莲花茶。他讲得特别生活化,不是说那些高大上的专业术语,而是告诉我们什么季节该喝什么茶,吃烤羊肉配什么茶最解腻,晚上睡不着该泡哪款茶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群里不时会组织线下呼伦贝尔茶艺学习交流活动。上周我就参加了一次,地点就在海拉尔区的一个茶室里。原以为来的人不会太多,结果推门进去,坐得满满当当。有退休的叔叔阿姨,也有年轻的上班族,还有个特意从新巴尔虎左旗开车过来的茶友。
在那次交流中,我认识了王姐。她是个地道的蒙古族,却对工夫茶颇有研究。看她行云流水般地烫杯、置茶、冲泡,动作优雅得不像话。她边操作边说:“茶这东西啊,不在乎形式,在乎心意。在草原上我们用大碗喝奶茶图个痛快,在这里用小杯品茗图个滋味,都是生活。”这话说得真好,让我对茶有了新的认识。
说来也怪,自从加入这个呼伦贝尔茶艺学习交流的圈子,我发现自己慢下来了。以前喝水都是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,现在会不自觉地观察茶汤的颜色,闻闻茶香,小口品味。周末约上叁五茶友,找个安静的地方喝茶聊天,成了我最期待的事。
我们这个群里,最近还在讨论怎么把当地的野果、草药和茶结合起来,开发出具有呼伦贝尔风味的特色茶饮。有人提议用蓝莓,有人说用草原上的黄芩,想法天马行空,却格外有意思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真能喝到属于我们呼伦贝尔人自己的创新茶呢。
窗外的天空湛蓝如洗,我沏了一杯朋友送的金骏眉,茶香袅袅中忽然想到:或许茶就像草原上的河流,看似平静,内里却流淌着千百年的故事。而我们有幸,在这个时代通过这样的方式,与它相遇相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