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呼市学子两百元即时服务随行
这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一条挺有意思的动态:“呼和浩特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”。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,心想这啥情况?现在学生们的兼职路子都这么野了吗?
出于好奇,我私聊了发布这条状态的小张同学。他在呼市一所大学读大二,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腼腆:“其实就是帮人跑跑腿,买买东西,陪着去医院挂个号什么的。城里交通堵,停车难,有时候大人们忙不过来,我们学生时间相对灵活,收个两百块的辛苦费,双方都合适。”
从校园到街巷的即时服务
小张给我讲了个例子。上周有位阿姨急着给孩子买教辅书,可那本书只有新城区的书店有售。阿姨自己抽不开身,就在校园群里问了句。小张正好下午没课,骑上共享电动车就出发了。“从学校到书店,再送到阿姨小区门口,前后不到两小时。阿姨特别高兴,非要给我加钱,我没要。说好的两百块就是两百块,咱得讲信用。”
这种呼市学子两百元即时服务随行的模式,不知不觉在本地形成了一种小气候。不光是跑腿代购,有时候还包括临时接送、陪同办事这些需要人在现场的服务。价格透明,服务灵活,倒是解决了不少市民的燃眉之急。
我跟小张开玩笑说:“你们这算是把共享经济玩明白了啊。”他在电话那头笑了:“其实就是互相帮助嘛。我们赚点生活费,街坊邻居图个方便。有时候帮老人去医院取药,陪他们聊聊天,感觉自己还挺有用的。”
说起来,这种服务能流行起来,和呼和浩特的城市特点分不开。城市在快速发展,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变远了。很多双职工家庭忙得团团转,老人们独自在家遇到急事总找不到人帮忙。这时候,学生们提供的这种即时服务,就像是一座座小桥梁,把社区的各个角落又重新连接了起来。
不过我也问了小张,难道不怕遇到难缠的客户吗?他停顿了一下,像是在思考:“确实遇到过比较挑剔的叔叔,要求特别多。但大多数人都很好,有的还成了熟客,现在有事就直接找我。怎么说呢,将心比心吧,我们做事认真点,对方也能感受到。”
如今在呼市的一些本地社群里,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需求。有时候是“明天上午需要个学生帮忙排队”,有时候是“求个靠谱的同学代取快递”。这种呼和浩特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的服务,已经悄悄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
夜深了,小张说他还要准备明天的期中考试。挂电话前,他特别强调:“我们也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做做,学习还是主业。不过这种经历挺锻炼人的,让我更了解这座城市,也学会了怎么和人打交道。”
放下电话,我不禁在想,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互助模式,或许比很多高大上的概念更接地气。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商业交易,而是带着温度的人际往来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有人愿意花两百块钱买时间,也有人愿意用时间来换取报酬,各取所需,彼此成全。
明天的呼和浩特,阳光应该还是会很好。说不定就在某个街角,又有一位学生骑着电动车,匆匆赶往需要帮助的人身边。这座城市的故事,就这样在点点滴滴的互助中,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