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红书漫记,红色记忆笔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16:31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在老家阁楼翻出一本布面笔记本,封皮上用毛笔写着“井冈山红书漫记”几个字。翻开第一页,纸张已经泛黄,墨迹却依然清晰。我盘腿坐在满是灰尘的地板上,一页页翻看,仿佛能听见六十年前爷爷在煤油灯下写字的声音。

这本红色记忆笔记里夹着几片干枯的枫叶,爷爷在旁边标注:“茨坪后山采得,似革命之火。”透过这些褪色的字迹,我好像看见了1927年的秋天。山间的雾气还没散尽,穿着草鞋的战士们正沿着蜿蜒的小路往上走。他们的军装破旧,眼神却亮得像晨星。

笔记里有一段特别打动我。爷爷写道,当年红军医院缺药,医护人员就用竹片削成镊子,用蒸笼消毒纱布。有个小战士腿上受伤化脓,医生没有麻药,只能让他咬着木棍做手术。做完手术,木棍上全是深深的牙印。可第二天,这个小战士就撑着竹棍,一瘸一拐地帮忙晒草药去了。

红米饭、南瓜汤,听起来挺诗意的,实际上呢?笔记里记着,那时候每人每餐只有叁两米,得掺上野菜和红薯丝。炊事班长老周为了让战士们多吃点,总是最后一个打饭,自己的碗里几乎都是菜汤。有天夜里,炊事班传来咚咚的声音,大家跑过去一看,老周正用石臼捣桂花——他想做点桂花野菜团子,给生病的小战士换换口味。

挑粮小道现在成了旅游景点,可当年呢?爷爷用铅笔仔细画了地图,标注着哪段路最陡,哪里的石板松动了。他在旁边写着:“朱老总挑粮的扁担,比普通扁担宽一倍,这样肩膀不容易磨破。”我试着想象那个画面——总司令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,扁担吱呀作响,汗水滴在青石板上,瞬间就被太阳晒干了。

黄洋界的那门迫击炮,笔记里写得特别生动。爷爷说,其实当时只剩叁发炮弹,前两发都是哑炮。就在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时候,第叁发炮弹精准命中敌军指挥部。山里顿时响起震天的欢呼声,那声音大到好像连云都被震散了。

翻到笔记最后几页,字迹变得有些颤抖。那是爷爷晚年写的:“重读这些记录,往事如昨。井冈山的杜鹃花,年年春天都开得那样红。”我在想,他写下这句话时,是不是又看见了那些年轻的面孔,听见了那些熟悉的歌谣?

合上笔记本,窗外已是黄昏。我把这本红色记忆笔记小心地放回木盒,感觉手里沉甸甸的。这些故事啊,就像井冈山的石头,朴实无华,却垒起了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。或许,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,人们依然要读这样的故事,依然要走上那条挑粮小道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