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事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21:46:04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说来你可能不信,我表姐家孩子前几天放学回家,掏手机时带出一张皱巴巴的收据,上面赫然写着"通话服务费500元"。表姐夫当时血压就上来了,抓着孩子问是不是充游戏了。孩子支支吾吾半天才说,是给同班同学打了叁个小时电话。

现在初中生都这么打电话了?我表姐愣是没想通,现在微信语音都不要钱,怎么还有人花五百块煲电话粥?后来打听才知道,那孩子用的是某种境外通信服务,据说是为了和在国外念书的发小联系。可这价格也太吓人了,叁小时五百块,比国际长途还贵。

藏在手机里的消费陷阱

我特意去问了在电信公司工作的朋友。他说现在很多孩子会偷偷购买虚拟运营商的套餐,这些套餐广告打得花里胡哨,什么"无限畅聊""专属通道",其实都是钻了监管的空子。有些应用点进去就自动订购服务,孩子哪懂这些套路?

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些费用往往混在父母的话费账单里,要不是这次被逮个正着,可能到下个月查账时才会发现。表姐后来翻孩子手机才发现,那个应用藏在游戏文件夹里,图标做得跟普通社交软件一模一样。

这事让我想起去年邻居家孩子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不过那次是玩手游买皮肤,一晚上刷了叁千多。现在想想,这些泸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消费,本质上都是同样的问题——孩子对钱没概念,又容易掉进商家设计的消费陷阱。

说实话,我们小时候哪会为通话时间发愁?小灵通时代都是掐着秒表打电话,超过一分钟就肉疼。现在倒好,手指一点就是五百块,连个确认环节都没有。

零花钱背后的教育缺失

表姐后来和孩子认真谈了次心。那孩子委屈地说,同学们都在用这个应用打电话,说是音质特别清晰,还能变声玩游戏。至于价钱,他以为就像充游戏点券那样,几块钱的事。

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挺大方,却忘了教他们怎么花钱。就像这次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事件,表面看是孩子乱消费,往深了想,其实是财商教育的缺失。

我同事的做法就挺聪明。他给孩子办了张副卡,每笔消费都会推送到自己手机上。孩子要买什么得先写申请报告,说明为什么要买、多少钱、怎么用。虽然麻烦点,但确实让孩子学会了规划。

再说回那五百块钱的事。后来表姐夫带着孩子去营业厅查明细,才发现这费用是分五次扣的,每次一百,难怪之前没注意到。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扣费方式,别说孩子,大人都容易中招。

现在表姐家定了新规矩:孩子要用钱必须提前申请,每笔支出都要记账。虽然管得严了点,但至少不会再出现这种"天价电话费"的惊吓。其实想想,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被爸妈管着过来的吗?

这件事在家长群里传开后,好几个家长都检查了孩子的手机。结果真在某个孩子的手机里发现了同款应用,还好发现得早,没造成实际损失。看来这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事件,还真不是个例。

表姐现在逢人就说,养孩子就像打游戏,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副本会出什么状况。说完自己先笑了,可笑容里多少带着点无奈。是啊,这届家长确实不容易,要防着游戏充值,要盯着直播打赏,现在连打电话都得留个心眼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这件事倒也给全家提了个醒。现在表姐每周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对账,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,慢慢教他辨别。孩子最近也开始主动问"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",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