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火车站200一次快餐,蛟河车站快餐200元一份
穿过蛟河火车站那略显陈旧的出站口,一阵熟悉的喧嚣便扑面而来。拉客的司机、叫卖的小贩、行色匆匆的旅客,共同构成了这里日复一日的图景。就在这片嘈杂中,我的目光被不远处一个简陋的灯牌吸引了过去,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——快餐200元一份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格,在这么个小地方,可真不算便宜。
说实话,这价钱让我心里直犯嘀咕。是啥样的快餐能值这个数儿?强烈的好奇心像小猫爪子似的,挠得我心痒痒。反正离发车还有段时间,我犹豫了片刻,还是决定走过去看个究竟。摊主是位围着围裙的大姐,看到我过来,脸上堆起了热情的笑容。
一碗快餐背后的门道
“大姐,您这快餐……有点特别啊?”我试探着问。大姐一听就乐了,手上的活儿却没停。“小伙子,一看你就是头一回见。咱这蛟河车站快餐200元一份,贵有贵的道理。”她一边说着,一边掀开旁边一个大锅的锅盖,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弥漫开来。
锅里炖着的是当地人最认的林区榛蘑,配着散养的小笨鸡,那汤汁浓稠得恰到好处。旁边另一个灶上,是用老汤卤的猪手,色泽红亮,颤颤巍巍的,一看就炖到了火候。大姐说,这些食材都是附近乡亲每天送来的,图的就是个新鲜地道。“不像那些连锁店,咱这味道,你在大城市花多少钱都吃不着。”
我这才注意到,摊位后面还摆着几张简易桌椅,几个看样子是常客的人正吃得津津有味。其中一位穿着工装的大哥抬头搭话:“我每次跑车到蛟河,必来这儿吃一顿。虽说蛟河火车站200一次快餐听着不便宜,可这分量足啊,味道也实在。”他还指了指碗里的米饭,“你瞧这米,是咱蛟河本地种的,香着呢。”
坐下来等餐的工夫,我跟大姐聊了起来。原来她在这儿摆摊已经十来年了,最开始也是普通盒饭,后来发现过往的司机、旅客吃腻了千篇一律的味道,才琢磨出了这几样招牌菜。价格确实比旁边摊位贵上一大截,可用料扎实,口味独特,慢慢地就有了名气。“现在好些人专门开车过来,就为吃我这口。”大姐说着,脸上带着几分自豪。
热腾腾的饭菜上桌,我先舀了一勺鸡汤送进嘴里,那鲜味真是直冲脑门。蘑菇吸饱了汤汁,咬下去满口香;鸡肉炖得软烂,却不失嚼劲。旁边那猪手更是入口即化,咸香适中。这么实在的分量,一个人吃确实有点多,怪不得刚才那大哥说,有时候两个人分一份也够吃。
邻座一位老先生看我吃得香,笑眯眯地搭话:“小伙子,头一次吃吧?我每个月从女儿家回来,都得先来这儿报个到。”他说这味道让他想起小时候,他母亲也是用这种土法子做菜,慢工出细活,味道醇厚。“现在到处都讲效率,能坐下慢慢吃顿饭的地方不多了。”
我边吃边想,这看似简单的蛟河车站快餐200元一份,背后藏着的是对传统味道的坚持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节奏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花时间、用真材实料来做一份快餐,确实难得。这已经不单单是一顿饭了,更像是一种手艺的传承,一种对食物的尊重。
离开的时候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。回头望去,那个亮着“快餐200元一份”灯牌的小摊,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暖。也许下次路过蛟河,我还会再来。不是为了填饱肚子,是想再尝尝那份沉淀在时光里的、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