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城各区品茶工作室,麻城各地茶饮服务点
麻城人的茶生活圈
这几天走在麻城街上,总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。说来也怪,明明今年春天雨水多,可各个区的茶叶品质反倒更好了。老张在鼓楼街道开了家品茶工作室,昨天碰面时他正忙着给新到的茶叶分类。“现在的人呐,不光要喝茶,还要知道这茶背后的故事。”他边说边摆弄着茶具,屋子里飘着金骏眉特有的蜜香。
要说这麻城各区品茶工作室,还真各有各的特色。城西的工作室偏重传统茶道,光是烫杯就有叁道工序;开发区的工作室则新潮些,经常搞些年轻人喜欢的茶艺体验。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南湖那边的一家——主理人是个留洋回来的年轻人,能把东方茶文化和现代生活美学揉在一起,每次去都有新发现。
记得上周路过文化广场,发现附近又新开了两家茶饮服务点。其中一家挺有意思,老板把当地产的龟山岩绿做成冷泡茶,装在精致的玻璃瓶里,路过的人总忍不住带两瓶。现在这种即买即走的茶饮服务点确实方便,等公交的功夫就能喝到正宗本地茶,价格也亲民。
不过要说最地道的,还得是那些藏在社区里的品茶工作室。我在城东认识位做了叁十多年茶的老师傅,他的工作室简单朴素,但去过的人都成了回头客。有次我去时,他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辨认不同海拔的茶叶:“高山的茶香气更绵长,低山的茶滋味更浓郁。”说着便泡了两杯让我们对比,这一尝,果然差别明显。
现在麻城各地茶饮服务点越来越多样,有坚持古法制作的,也有创新口味的。前几天在步行街看到个移动茶摊,老板用传统手法现泡现卖,吸引了不少人围观。有个妈妈带着小孩买了杯桂花乌龙,小朋友喝完还嚷着要再喝呢。
说到茶叶品种,麻城本地的老品种越来越受欢迎。特别是清明前后那批新茶,好多工作室都得提前预订才抢得到。上个月在铁路生活区那边,我还遇到个专门收集传统茶具的爱好者,他家客厅改造成的小工作室里,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壶,每把壶都对应着适合冲泡的茶类。
其实不管是精致的品茶工作室,还是便捷的茶饮服务点,最重要的还是那份用心。好的茶师会根据天气调整冲泡方法,雨天闷泡时间短些,晴天则可以稍长。这种细节,可能很多喝茶的人都未必注意到,但正是这些细微处的讲究,让简单的喝茶变成了享受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品茶工作室开始和本地茶农直接合作,这样既保证了茶叶新鲜度,又能让顾客追溯到茶叶的产地。这种模式挺受茶客欢迎,毕竟能亲眼看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,喝着更放心。
转眼快到夏天了,各家茶饮服务点都在推应季新品。听说有家工作室正在试验将本地水果与茶叶搭配,准备推出几款适合夏天的果茶。这倒让我想起去年在师范学校附近喝到的那杯栀子花茶,清新的花香衬着茶香,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滋味。
有时候想想,喝茶这件事在麻城已经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了。它是街坊邻居闲聊时的陪伴,是商务洽谈时的润滑剂,也是年轻人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。可能正因如此,这些散布在各处的品茶场所才能这么有生命力。
明天约了朋友去工业园那边的新工作室尝鲜,听说主人特意从福建引进了新的烘焙工艺,用来加工本地的茶叶。到底会碰撞出什么新滋味?这倒让人有些期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