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,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起约
周末晚上刷朋友圈,看见老同学晒了组延吉烤肉照片,滋滋冒油的五花肉让我突然想起件挺有意思的事。上周和同事喝酒,听他念叨在延吉出差时,半夜睡不着打开微信附近的人,结果刷到好些个写着“400元一次”的账号。这话头一开,桌上好几个兄弟都跟着点头,说自己也刷到过类似的。
当时我就犯嘀咕,这“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”的说法到底怎么回事?说它是正规服务吧,这价格未免太整齐划一;可要说有问题,怎么遍地都是呢?后来特意问了延吉本地开民宿的表哥,他听完就笑了:“你们外地人就是爱琢磨这个。这价码在延吉微信附近人里头都成标准报价了,就跟我们这儿参鸡汤都卖35块一碗似的。”
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门道
表哥给我倒了杯米酒,慢悠悠地解释起来。原来这“400元一次”在延吉微信附近人里算是个门槛价,往上还有六百八百的,往下就很少见了。有意思的是,很多账号会把“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起约”写在个性签名里,那个“起”字写得特别小,跟蚊子腿似的。这不就是咱们网购时常见的套路吗?看着是四百,真联系上才知道还有包夜价、套餐价。
我隔壁桌经常出差的王经理插话说,他上个月在延吉开发区确实试过约人。对方开口就是四百,到了地方才发现是家碍罢痴,最低消费要八百八。这让他哭笑不得:“合着那四百就是个见面费啊?”
其实细想下来,这种定价挺有意思的。在延吉这种消费水平中等的城市,四百块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——刚够年轻人吃两叁顿高级烤肉,又能做足表面文章。有些账号甚至把服务内容写得云山雾罩,你说它是陪聊吧,它配着暧昧照片;你说它是特殊服务吧,介绍里又写着“纯绿色陪伴”。
记得有回打车,的哥听说我在研究这个,等红灯时扭头跟我说:“你们这些文化人就是想太多。我们这儿洗浴中心搓澡加按摩正好398,人家微信上凑个整多吉利?”这话把我给逗乐了,但转念一想,确实啊,在延吉这样的旅游城市,很多明码标价的休闲服务刚好就在这个价位区间。
最近注意到,有些账号开始玩新花样了。还是四百块的标价,但会注明“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起约”,后面跟着小字解释是“导游服务”。这招挺聪明,既避免了风险,又保留了想象空间。我有个女性朋友去延吉旅游时,真的通过这种方式找了个本地向导,白天带着逛水上市场,晚上陪着吃啤酒屋,最后结算时刚好四百块。
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在珲春认识的民宿老板说的:“现在的人啊,既要实惠又要面子。”可能这就是为什么“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”能成为现象级标价——它刚好卡在很多人心理预期的临界点上。毕竟在当下,花四百块能买到什么程度的服务,确实挺让人好奇的。
不过要说最绝的,还是我昨天刷到的某个账号。介绍里写着“400元诚意相遇”,点进相册一看,居然是家新开的韩服摄影工作室。这个价格包含化妆、租借服装和半小时拍摄,生意还挺火爆。你看,同样打着“延吉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”的旗号,人家做的可是正经生意。
说到这儿突然想起,表嫂的妹妹在延吉大学城开美甲店,最近也在琢磨要不要注册个微信小号,挂个“400元起约”的标签。我问她为啥非要写这个数,她边给客人画花纹边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认这个价,我先把人吸引过来再说。其实做美甲也就百来块,剩下的可以选种睫毛、半永久啊。”
看来在延吉这座城市,微信附近人里飘着的四百元标签,早就不单单是某个特殊行业的暗语了。它变成了种营销话术,就像百货商场门口“全场两折起”的招牌,关键全在你怎么理解那个“起”字。下次要是再去延吉,我说不定也会好奇试试,看看四百块究竟能买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