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泉哪个巷子有姑娘,福泉何处寻女子踪迹
巷子深处飘来一阵栀子花香,我停下脚步仔细嗅了嗅。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爱在衣襟上别几朵栀子花,她说这香气能让人记住回家的路。可如今走在福泉的老街旧巷里,我反而有些迷糊了——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怎么都长得一个样?
转过一个墙角,看见位白发老奶奶坐在门墩上择菜。我凑上前搭话:“奶奶,您知道这附近哪条巷子比较热闹吗?想找人说说话。”她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里透着慈祥:“年轻人是外地来的吧?往前走到第叁个路口右拐,有条青石板路,那儿有家茶馆,姑娘们常在那儿歇脚。”
巷子里的寻常烟火
按着老奶奶指的路往前走,果然听见隐约的谈笑声。这条巷子比别处宽敞些,两侧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,虽然是大白天没点亮,但也添了几分生气。茶馆门口支着个小摊,系着围裙的姑娘正麻利地包着馄饨,热气从锅里袅袅升起,把她额前的碎发都打湿了。
“来碗馄饨?”她抬头朝我笑了笑,手上的动作却没停。我要了一碗,顺势在旁边的条凳上坐下。这姑娘约莫二十出头,皮肤被灶火烤得红扑扑的。她说这条巷子叫柿子巷,因为从前巷口有棵老柿子树。现在树没了,名字倒留了下来。
馄饨端上来的时候,她顺手往碗里撒了把葱花。“咱们这巷子啊,白天都是老街坊,晚上才热闹。对面那家做绣活的阿月,她绣的牡丹跟真的一样;再往里头走,教孩子们弹古琴的小雯老师,琴声能把整条巷子都浸透。”
琴声里的黄昏
正说着,巷子深处真的飘来阵阵琴声。这时太阳西斜,把青石板路染成橘红色。我循着琴声往巷子深处走,在一扇虚掩的木门前停下。从门缝里看见个穿素色长裙的姑娘正在教几个孩子抚琴,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动,像蝴蝶停在花枝上。
她教得认真,没注意到门外有人。倒是有个路过的大婶冲我摆摆手:“别打扰小雯老师上课,她可是咱们巷子的宝贝。”大婶说,小雯是音乐学校毕业的,本来能去省城发展,却选择回到这条老巷子。“她说要把琴声种在小时候长大的地方。”
天色渐渐暗了,红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来。我突然明白,福泉哪个巷子有姑娘这个问题,答案就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。这些姑娘不是传说中的人物,而是真真切切生活在这座城市每个角落的普通人。
往回走的时候又经过茶馆,馄饨摊已经收了,换成个卖糖炒栗子的大爷。他说那条福泉何处寻女子踪迹的青石板路,白天晚上都有人间烟火。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诗: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”或许每个匆匆走过的路人,都是别人眼中的风景。
巷口的栀子花还在飘香,这次我记住了这条路。不是因为花香,而是因为那些在寻常日子里发着光的普通人。他们让每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都变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