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汉火车站附近站街,车站周边街边见闻
站台外的另一道风景
傍晚五点多,广汉火车站出口开始热闹起来。刚下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箱,匆匆走向公交站或出租车上客点。我站在出站口对面的小卖部门口,买了瓶水,顺势靠在冰柜旁打量着四周。车站广场比前几年干净了不少,花坛里新栽的月季开得正盛。不过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群人吸引了过去。
离我大约二十米远的路灯杆下,站着个穿碎花裙的中年女人。她没带行李,就挎着个小包,时不时低头看手机,又抬头望向出站的人流。过了会儿,有个拖着编织袋的大叔走过去,两人说了几句话,大叔摇摇头走开了。这让我想起朋友老周上次闲聊时说的:“广汉火车站附近站街的,现在都挺低调的。”
天色渐渐暗了,广场上的灯亮了起来。我穿过马路,往车站西侧那条老巷子走去。这条路我熟,以前常来这边吃夜宵。巷子不宽,两侧是些五金店和小餐馆,这个点大多已经打烊了。再往里走,路灯变得稀疏,阴影处偶尔能看到叁两个身影。有个穿红衣服的女人靠在墙边,路灯的光线刚好照不到她的脸。
“帅哥,住宿吗?”快到巷子口时,忽然有个声音从旁边传来。我转头,看见个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女人从杂货店的屋檐下走出来。她说话带着点本地口音,脸上挂着笑,但眼神里透着些许疲惫。“有热水,有奥颈贵颈,比酒店便宜。”她补充道,目光在我身上打量。
我摆摆手说等人。她也没多纠缠,点点头又退回到阴影里。这种直白又克制的搭讪方式,倒是很符合车站周边的氛围。我忽然想起几年前来这边时,情形大不相同。那时候这些人会更直接地围上来,现在倒是都学会了保持距离。
走出巷子,来到车站后面的小广场。这里更热闹些,几个卖水果和烤串的推车亮着灯,形成了小块夜市。我在烤红薯的摊子前停下,边挑红薯边跟老板搭话:“这边晚上人还挺多啊。”老板头也没抬:“可不嘛,等车的、下班的,还有……”他顿了顿,用夹子翻动着红薯,“反正各色人等都有。”
就在买红薯的这会儿工夫,我注意到广场长椅那儿有些动静。一个拎着公文包的男人在长椅旁停下,跟坐在那里的年轻女子简短交谈了几句。两人前一后往车站对面的快捷酒店方向走去。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,自然得像是普通问路。
“现在都这样,”烤红薯老板突然开口,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,“不像以前那么张扬了。”我接过热乎乎的红薯,顺口问了句:“管得不严吗?”老板笑了笑:“怎么说呢,猫捉老鼠呗。不过说实在的,这车站周边街边见闻,从来就没断过。”
确实,从我刚才的观察来看,这些人已经成了车站生态的一部分。他们不像以前那样扎堆站着,而是分散在广场、巷子和夜市的不同角落,举止也更为隐蔽。若不是特意留意,很可能就把他们当成普通路人忽略了。
晚上七点半,我准备离开。经过车站东侧的公交站时,又看到了那个碎花裙女人。她还在那里,只不过换了个位置,现在站在广告牌下面。有个刚下公交的小伙子在她面前停下,两人交谈时,她不时用手指向车站后面的方向。
回程的车上,我望着窗外闪过的路灯。广汉火车站这片地方,白天是旅客和通勤者的世界,到了傍晚,另一群人开始悄然活动。他们像是车站的影子,随着夜幕降临而浮现,又在天亮前散去。这种微妙的平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,恐怕还会继续持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