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乡海选场子,湘乡评选活动现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4:37:45 来源:原创内容

夏末傍晚的风带着点燥热,吹得湘乡老剧院门口的红色横幅哗啦啦响。横幅上“湘乡评选活动现场”几个大字被晚霞映得发亮,门口早已里叁层外叁层围满了人。老陈踮着脚往里头张望,手里还攥着刚在对面小店买的矿泉水。“这场面,比过年赶集还热闹。”他嘀咕着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。

剧场里更是人声鼎沸。头顶的老式吊扇慢悠悠转着,搅动着混合了花露水和汗水的气味。前排评委席上坐着几位本地文化界的老人,正交头接耳说着什么。舞台两侧堆着音响设备,几个年轻人正手忙脚乱地调试话筒。这时主持人快步上台,拍了拍话筒试音:“乡亲们静一静,咱们湘乡海选场子这就开始!”

台上的百态人生

第一个上场的是个穿校服的女孩,唱的是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嗓子清亮亮的,就是太紧张,中间忘了几句词。台下不知谁带头鼓起掌,稀稀拉拉的掌声像雨点似的鼓励着她把歌唱完。老陈在后排点头:“这孩子,有股子韧劲。”

紧接着上来个中年汉子,说要表演口技。学鸟叫、学拖拉机发动,学得惟妙惟肖,把全场都逗乐了。最绝的是学老黄牛叫,那声音从喉咙深处发出来,浑厚绵长,让人仿佛瞬间置身田间地头。台下有个小孩扯着妈妈衣角问:“妈,真把牛牵来了?”

节目一个接一个,有跳街舞的少年,衣服上的亮片在灯光下闪闪发光;有唱花鼓戏的阿姨,水袖甩得行云流水;还有祖孙叁代齐上阵,表演的传统武术虎虎生风。每个节目结束,评委都会简单点评几句,不像电视上那些比赛严肃,倒像是街坊邻里在拉家常。

有个细节挺打动人——唱花鼓戏的阿姨下台时,鞋带散了。旁边候场的小姑娘想都没想就蹲下身帮她系好。台下有人看见了,轻轻“哟”了一声,那声音里带着暖意。

幕后的温度

候场区设在舞台侧面,用几块幕布简单围着。这里比观众区更热闹,参赛的、帮忙的、送水的,挤作一团。有个奶奶专门提了个保温桶来,给要上台的孙子润嗓子。揭开盖子,里面是泡好的胖大海,飘着淡淡的甜香。

组织这场湘乡海选场子的,是文化站的几个年轻人。小王是主要负责人,这会儿正举着对讲机满头大汗地协调流程。他说最初提这个想法时,有人觉得在湘乡搞不起来。“没想到消息一传开,报名的人挤破了门槛。”他擦了把汗,眼睛却亮晶晶的。

评委老李是退休音乐教师,趁着休息间隙和我聊了两句。“你看那个拉二胡的小伙子,”他指着候场区,“指法还不熟练,但曲子里的感情是真诚的。这种湘乡评选活动现场,比的不是技艺高低,是那股子热爱生活的劲儿。”

正说着,后台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。原来是个要上台表演诗朗诵的小姑娘,临场怯场了。她妈妈急得直跺脚,倒是旁边化妆的戏曲演员有办法,掏出个胭脂盒给小姑娘额间点了颗朱砂痣。“看,小仙女都要上台的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孩子破涕为笑。

夜色渐深,剧场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热络。窗外飞进几只萤火虫,在光束里划出淡淡的轨迹,像是给这场民间盛会点缀的自然灯光。老陈不知什么时候挪到了前排,撑着膝盖看得入神。问他最喜欢哪个节目,他咧嘴一笑:“都挺好,活色生香的。”

接近尾声时,发生了个小插曲。突然停电了,剧场瞬间陷入黑暗。人群骚动了几下,不知谁先哼起了本地民歌,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。没有伴奏的合唱在黑暗里回荡,反而格外动人。几分钟后电来了,灯光重新亮起时,好多人眼角都闪着光。

散场时已近午夜,人群说说笑笑地往外走。老陈在门口遇见熟人,比划着讨论刚才的节目。文化站的小王正组织人收拾设备,说明天还要去邻村做海选。月光洒在老剧院的青瓦上,今晚的湘乡海选场子结束了,但那些发自心底的歌声、笑声,还飘荡在湘乡的夜风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