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100元小胡同,英德百元小巷弄
那天下午没什么事,我在老城区漫无目的地闲逛。拐过一个街角,突然看到一块褪色的蓝牌子,上面写着“英德100元小胡同”。这名字真有意思,又是英德,又是一百元,让人忍不住想往里探个头。
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,两边的墙壁斑斑驳驳,露出里面的青砖。阳光从屋檐的缝隙漏下来,在石板路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光影。有个大爷摇着蒲扇坐在门槛上,看见我东张西望的样子,笑眯眯地问:“来找英德百元小巷弄的啊?”
巷子里的故事
大爷说,这地方民国时期住了不少在洋行做事的,慢慢就有了“英德”这个叫法。至于一百元嘛,他指了指前面一家裁缝店:“早些年,从巷头到巷尾,不管剪头发、补鞋、改衣服,统统只要一百块。”现在物价涨了,但这个叫法就这么留了下来。
我顺着往前走,果然看见几家小店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。修表铺的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正小心翼翼地摆弄机芯;旁边竹器店的老板娘手法娴熟地编着篮子,竹篾在她手指间上下翻飞。这些手艺现在可不常见了。
再往深处走,空气中飘来一阵饭菜香。原来是家家庭式小餐馆,门口小黑板上写着今日特价。我推门进去,老板娘正在柜台后忙活,见我进来,擦擦手说:“坐吧,今天有刚炖好的汤。”这种随意的亲切感,在大饭店里可体验不到。
等菜的工夫,我打量起这家小店。墙上挂着老照片,桌椅都有些年头了,但擦得干干净净。旁边一桌的老顾客正和老板聊着家长里短,就像在自家厨房吃饭一样自在。
菜上来了,简简单单的叁菜一汤,味道却出奇地好。特别是那道红烧肉,肥而不腻,入口即化。老板娘说这是她家传的做法,用了冰糖慢慢煨的。我想,这就是所谓的家常味吧,外面再高级的餐厅也做不出来。
结账时果然很实惠,难怪街坊邻居都爱来。临走时老板娘还送我两颗自家腌的酸梅,说是助消化。这种人情味,现在真是越来越稀罕了。
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
走出餐馆,夕阳已经把半边天染成了橘红色。巷子里更加安静了,只能听到自己踩在石板上的脚步声。我突然觉得,这条英德百元小巷弄就像个时间胶囊,把过去的生活样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。
在巷尾,我遇到一个画素描的年轻人。他说每周都会来这里写生,因为这里的建筑结构和光影特别有味道。“你看这些老房子的细节,”他指着墙头的雕花,“现在的新建筑已经找不到这种工艺了。”
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那些木雕虽然褪色了,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。有人家在窗台上种了花草,绿油油的叶子从雕花栏杆间探出来,给老巷子增添了几分生气。
天色渐晚,我准备离开。回头望望这条英德100元小胡同,它安静地躺在暮色里,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着一段距离。这里的生活节奏慢得出奇,让人不由地放轻脚步,连说话声都温和了许多。
走出巷口,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,刚才在巷子里的经历恍若隔世。那个画画的年轻人说得对,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。下次有空,我大概还会再来这条英德百元小巷弄走走,找个地方坐坐,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