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集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,辛集百米内上门服务
百米内的温暖
昨儿个晚上,手机屏幕忽然亮了。是隔壁楼张大姐发来的消息:“小陈啊,我家水龙头彻底罢工了,滴滴答答烦死人。这大晚上的,上哪儿找师傅去?”我一看时间,都快九点了,不少五金店估计都打了烊。正准备宽慰她两句,忽然想起前几天在小区群里看到有人提过一嘴,现在有个叫“辛集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”的服务,挺方便的。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在那个小程序里下了单。你猜怎么着?从点击确认到师傅敲响张大姐的家门,手机上的计时器刚跳过十五分钟。老师傅就住在我们隔壁小区,工具齐全,手脚麻利,叁下五除二就给换了个新的。张大姐连连道谢,老师傅摆摆手:“街里街坊的,应该的。现在不都讲究个‘辛集百米内上门服务’嘛,图的不就是个快和省心?”
送走师傅,我端着茶杯在窗边站了一会儿。楼下路灯暖黄,几个晚归的邻居停车、上楼,窗口陆续亮起灯光。这场景突然让我有点恍惚——好像就在几年前,我们还在抱怨城市越来越大,人情味却越来越淡。同一个小区住着,可能对门姓什么都不知道。买个东西、修个家电,动不动就得穿越大半个城市。
可现在这事儿,真有点不一样了。你说它是科技进步吧,它确实靠的是手机和定位;但你说它是人情回归吧,它也确实是。这种“辛集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”的模式,妙就妙在它重新丈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一百米是个什么概念?就是从咱家阳台,能望见邻居家厨房灯光的距离;是下楼遛个弯,就能碰上面打个招呼的距离。
我想起上周给我家孩子修自行车的老李。他就在小区后门开了个修车铺,我推着车过去,他正给一辆童车紧螺丝。旁边等着的大爷笑呵呵地说:“现在可真方便,手机上叫一下,老李就来了。”老李抬起头,擦了把汗:“我这也算是‘辛集百米内上门服务’了!以前守着铺子等生意,现在动动手指,周围几栋楼的邻居都能找着我。”
这种变化,润物细无声。它不像那些宏大叙事,而是藏在生活的一茶一饭、一修一补里。早上想吃口地道的豆腐脑,不用再跑老远的早市,楼下王嫂的摊子就能送上门;晚上想给家里添盆绿植,小区花房的小伙子十分钟就能送到。服务的半径缩短了,生活的效率提高了,更重要的是,那种熟悉的邻里感觉,好像又慢慢回来了。
当然啊,刚开始也有人嘀咕,说这么近的距离,会不会尴尬?万一服务不满意,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。可实践下来发现,正因为是邻居,大家反而更讲信誉、更负责任。王师傅给我家装过窗帘,后来在菜市场遇见,还会主动问问使用得咋样。这种因为近距离服务建立起来的信任,比任何五星好评都来得实在。
夜深了,我关上窗。楼下还有电动车轻轻驶过,可能是哪位师傅刚完成今晚最后一单“辛集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”服务,正赶着回家。这百米之内的人情与便利,就像此刻窗外的灯火,虽然不算耀眼,却能实实在在照亮我们的生活,给寻常日子添上几分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