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站街快餐约学生,吉林学生快餐约见街边
这两天路过老城区,电线杆上总能瞅见些模糊的贴纸,印着“吉林站街快餐约学生”这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广告。字挤在一块儿,纸张边角都卷起来了,被雨水打得字迹晕开,可电话号码却描了一遍又一遍。
说实话,头回看见“吉林学生快餐约见街边”这行字,我愣是盯着看了半分钟。这算啥?明目张胆的暗语?现在这些生意都这么直接了吗?心里头直嘀咕,现在这些孩子到底图什么?缺钱缺到这份上了?还是背后有啥别的弯弯绕绕?
巷子口的烟头和校服裤
上礼拜叁傍晚,我抄近道穿过建设胡同。巷子深处蹲着个穿校服的男孩,裤腿挽到脚踝,低着头不停按手机。脚边落着几个烟头,远处传来麻辣烫摊子的香味,混着垃圾桶酸腐的气味,特别冲鼻子。有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凑过去,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,男孩突然抬头警惕地往我这边瞥了一眼——那眼神根本不是学生该有的,浑浊又疲惫。
我心里一紧,赶紧加快脚步走了。但那张脸在脑子里挥之不去,顶多十七八岁,嘴角还有没好的痘痘。
回家路上我就在想,这些搞“吉林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的,是真学生还是冒充的?要是真的,他们家长知道吗?放学不回家,在这种地方蹲着,图那几百块钱?我邻居家孩子上大学,一个月生活费两千多,要买球鞋还得另外要钱。可这种街边交易,能给多少?值得把自个儿搭进去?
更让我纳闷的是,这些“吉林学生快餐约见街边”的广告为啥能一直贴着?今天撕了,明天又出现,跟野草似的。那些电话号码,难道就没人管管?
后来我跟开出租的老陈聊起这事,他嘿嘿一笑,说你这就不懂了吧,那些“快餐”压根不是真学生,都是二十好几的人打扮嫩点儿。我一听更糊涂了,那为啥非要打着学生招牌?老陈吐个烟圈:这你就不懂行情了呗,有些人就吃这套。
可万一是真的呢?我见过凌晨在网吧趴着睡觉的孩子,校服皱巴巴的,手机屏裂了都没钱换。现在想想,他钱包里那迭现金,确实厚得不太正常。
昨天我又路过那个电线杆,发现贴广告的位置空了,留下块灰白的印子。可往前走两个路口,一模一样的“吉林站街快餐约学生”又出现在新刷的墙上。墨迹还没干透呢,在夕阳下反着光。
这事越想越不是滋味。你说那些孩子——或者打扮成孩子的人——站街的时候心里在想啥?等着人来“约见”的那几分钟,是盯着手机时间一分一秒熬,还是早就麻木了?
麻辣烫摊子的老板娘跟我说,有时候能看到他们蹲在路边数钱,数完了去她那儿买份十块钱的套餐,加很多辣。她说那些手,有些细皮嫩肉的,有些指关节粗大,根本不像读书人。
现在每次看到“吉林学生快餐约见街边”这类字眼,我都觉得刺眼。这城市里藏着多少这样的交易?在霓虹灯照不到的角落,在放学铃声响起之后,有些人选择了另一种活法。或者,是被生活逼得没得选?
今天下雨了,雨水顺着电线杆往下淌,把新贴的广告泡得发胀。那些模糊的字迹像哭花的妆,电话号码晕成一团墨迹。也许明天太阳出来,又会有张崭新的贴在原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