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勒泰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阿勒泰茶会评选活动工作坊
穿过阿勒泰老街的石板路,拐角处那扇雕花木门后飘来若有若无的茶香。推门进去,墙角的野花还沾着晨露,几位哈萨克族老人正围坐在绣花毡子上,手里转着温热的茶杯。这里就是阿勒泰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一个让喝茶这件事变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。
记得第一次看到工作室门口那块木牌时,我还以为是什么比赛报名点。穿着传统服饰的姑娘笑着解释:"我们这儿啊,就是把爱喝茶的人都聚到一块儿,尝尝谁家做的奶茶最香,谁讲的茶故事最动人。"她边说边往铜壶里撒了把茯砖茶,奶香混着茶香顿时在空气中漫开。
茶香里的热闹时光
上周六的茶会特别热闹,木长桌上摆满了各色茶饮。巴特尔大叔带来了他家祖传的酥油茶,茶碗边缘镶着银边;哈萨克族阿姨古丽娜尔现场煮着马奶茶,铜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。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端来用当地沙枣花蜜调制的花茶,意外地获得了不少好评。
其实在阿勒泰茶会评选活动工作坊,重要的不是比出个高低,而是看大家怎么把日常的喝茶变成一种生活艺术。评委之一的退休教师王爷爷说得好:"好茶要经得起叁品——一品其味,二品其香,叁品其背后的故事。"他慢悠悠地晃着茶杯,看着茶汤在晨光里透出琥珀色的光泽。
工作室的日常特别接地气。每天下午叁点,总有几个固定茶友准时出现。他们不在乎用什么名贵茶具,有时甚至就着粗陶碗也能喝得津津有味。最近他们在尝试用当地产的野薄荷和百里香调配新茶,偶尔还会搞出些让人皱眉头的有趣组合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这个工作室不知不觉成了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。汉族阿姨会学着用哈萨克的礼节敬茶,年轻的设计师把传统纹样创新运用在茶席设计上。上个月,他们甚至合作复原了快要失传的"雪水煮茶法"——取冬季初雪封存在陶罐里,待到春天用来泡新茶。
如今走在阿勒泰的街道上,能明显感觉到饮茶文化正在悄然复苏。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父辈的饮茶习惯,茶馆里也陆续推出融合现代口味的新式茶饮。那个总爱坐在窗边位置写生的美术生对我说:"在这儿,每杯茶都像在讲述着我们阿勒泰的故事。"
夕阳西下时,工作室又开始准备晚上的茶会。新到的春茶在玻璃壶中缓缓舒展,收音机里飘出轻柔的冬不拉琴声。或许明天,又会有人带着独特的茶方推门而入,为这个充满茶香的空间增添新的故事。而阿勒泰的饮茶文化,就这样在杯盏交错间静静流淌,如同山间清泉,绵长而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