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九江足浴为何光说不做
这几天路过九江好几家足浴店,门口灯箱明明亮着“开业酬宾”的大红字,可推门进去问,前台总是懒洋洋地摆摆手:“现在没师傅,您晚点再来。”奇了怪了,霓虹灯闪得那么热情,怎么连个捏脚的老师傅都请不来?
招牌亮堂堂,手法老一套
城南那家“舒心足道”挂出新广告牌,说要引进泰式古法按摩。我特意约了朋友去尝鲜,结果发现还是十年前那套按法,技师连穴位都找不准。问起古法按摩,领班赔着笑解释:“仪器还没到货呢。”后来才听同行说,他们根本就没订新设备,纯粹是把传统项目换个名字涨价。
这种情况在九江还真不少见。有些店坚持用手工修脚,可工具消毒就是随便喷两下酒精;说是用药浴泡脚,其实往盆里扔个茶包就算数。老师傅退休后,年轻学徒待不过叁个月就跳槽,手法生硬得像在搓麻绳。顾客抱怨力度不够,他们反倒怪客人不受力。
培训叁天就上岗,技术怎能不褪色
认识个从乡下来打工的小伙子,在足浴店培训叁天就被催着上钟。老师傅只教了捏脚背的手法,连足底穴位图都没认全。有次把客人按得生疼,还被扣了半个月工资。现在他转行送外卖,说起这段经历直摇头:“那会儿每天提心吊胆的,就怕按出毛病。”
更离谱的是九龙街那家店,明明写着“中医理疗”,却在阁楼搞灰色服务。被查封那天,老顾客都惊着了:“本来冲着他们家扬州师傅来的,怎么变成这样了?”正经技师被逼得纷纷离职,剩下空荡荡的按摩椅积了层灰。
其实九江人不是不爱足浴。长江边吹完风,找个地方捏脚本是享受。但现在走进店里,总看见技师在刷短视频,药浴桶裂了用胶带缠着,价目表倒是换得勤——每换个经理就涨次价。有老主顾叹气:“去年充的卡还剩大半,店名已经改第叁回了。”
前天在出租车上听说个事儿:有家店老板把资金全投在装修门面上,金色浮雕墙晃得人眼花,却连加热垫都舍不得换新的。结果冬天客人越来越少,最后转让时,那些豪华吊灯拆下来半价都没人要。
或许该学学湖滨路那对夫妻店。门面不大,但总备着新鲜艾草,老师傅一双手能摸出你哪天熬夜多了。这样的店现在难找喽,倒是满大街的霓虹灯,闪得人心里空落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