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江学院外援女,靖江学院外籍女教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23:23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两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对于靖江学院外援女的讨论,让我想起前两天在食堂偶遇的那位金发老师。她正笨拙地用筷子夹宫保鸡丁,旁边几个学生热心地教她怎么握筷子,那场面可真有意思。

说起来,这位外教刚来的时候,确实在校园里引起过不少议论。记得第一次在课堂见到她,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,连过道都加了椅子。她那带着口音的中文“同学们好”一出口,底下就响起一阵窃窃私语。不过现在,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。

文化碰撞的火花

有一次去听她的公开课,正讲到莎士比亚。她突然停下来,认真地问:“你们中国古代戏剧里,为什么小姐下楼要走那么久?”这个问题把全班都问笑了。后来有同学给她解释中国戏曲的写意特点,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就像我们的歌剧,一个咏叹调能唱五分钟的感情。”这样有趣的对话,在她的课堂上经常发生。

其实不只是在教室,在篮球场上也能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。这些靖江学院外籍女教员们,有的教语言,有的带体育,还有位德国来的老师在设计学院开 workshop。她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,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。就像我们专业最近做的那个跨文化项目,要是没有外教提出的建议,恐怕现在还停留在老套路上。

去年校庆的时候,那位英国外教居然穿上汉服,用古筝弹了首《茉莉花》。虽然有几个音不太准,但台下掌声特别热烈。后来她在采访里说:“在这里教书,就像每天都在打开新的礼物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。

这些老师刚来时都会经历不少趣事。有位美国老师第一次看到学生喝热水,惊讶地问是不是所有人都感冒了。现在她的办公桌上,保温杯倒是摆得最显眼。这种改变是相互的,我们班上学期就有两个同学,因为外教的推荐,决定去参加国际交换项目。

走在校园里,偶尔会听到对于靖江学院外援女的闲聊。有人说她们工资高,有人说她们想家,但更多的时候,大家聊的是她们带来的新鲜事。就像上周法语外教在文化节上办的奶酪品尝会,排队的同学都快绕教学楼一圈了。

可能有人会觉得,外教就是来教语言的。但你要是听过她们开的那些选修课,比如“中西戏剧比较”、“全球化与本土文化”,就会发现她们在做的,远不止语言教学这么简单。这些课程往往最难抢,每次选课系统一开放,几分钟就报满了。

最近要毕业了,我突然想起这四年来,校园里这些外教的身影。她们和本地教师一起讨论教案的样子,在食堂学着包饺子的样子,运动会上参加两人叁足的样子,都成了大学生活里特别的记忆。虽然说不上具体哪里不一样,但总觉得有了她们,这个校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