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附近学生高价叁小时通话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1:28:28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在本地家长群里,有个事儿传得挺热闹——高要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据说附近几个学校也有学生搞类似的高价叁小时通话。刚听说时我直挠头,现在孩子零花钱都这么花了?还是说这里头有啥门道?

隔壁楼张姐上周末差点把她儿子手机给砸了。原因就是那孩子偷偷用压岁钱,找那个“高要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的服务聊了两次。张姐气得在楼道里直跺脚:“一千六啊!就打了六个小时电话?对方是能帮你写作业还是能保送你上重点?”

电话那头究竟在说什么

我特意托人打听了一圈,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。有个参加过通话的初二男生悄悄说,那边根本不是什么辅导功课,就是个“树洞”——对方会安静听你抱怨爸妈管得太严,听你吐槽月考题目太变态,偶尔插两句“我懂”“确实难受”。这孩子说完还补了句:“反正比我爸妈听得认真。”

这下我算有点明白了。现在初中生的压力咱们都看在眼里,月考排名、课外班、爸妈的期望,哪个不是沉甸甸的?在学校得装乖学生,回家得装乖孩子,连发个朋友圈都要分组。倒是电话那头陌生人,反而能说点真心话。

不过要说这个价钱,确实让人咋舌。按这个算法,通话一分钟将近四块五,比打国际长途还贵。但奇怪的是,据说排队的还不少,有些学生甚至要提前一周预约。

为什么偏偏是“附近学生高价叁小时通话”

更让我注意的是,类似模式在周边学校也开始冒头。我侄女在邻市读初叁,她说他们那儿最近也流行起“附近学生高价叁小时通话”,价格差不多,内容也大同小异。问她同学为啥非要找本地的,那孩子说:“外地的不懂我们这儿老师出题多狠,也不懂我们学校食堂的土豆丝每周四必定炒焦。”

这话听着像玩笑,细想却有点心酸。孩子们要的或许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,就是找个能听懂“暗号”的人。就像只有同校的才知道,班主任训话时摸鼻子代表接下来要请家长,小卖部阿姨周二进的饮料最便宜。

有个细节挺有意思——多数孩子都会把通话时间安排在周五晚上。想想也是,熬过五天紧张的学习,周末又有补习班在等着,就周五这几个小时能喘口气。

现在很多家庭,吃饭时都在各刷各的手机,客厅里安静得能听见冰箱制冷的声音。孩子考了好成绩,家长就发朋友圈炫耀;考砸了,整个家都像开了静音模式。这么一想,有人愿意花八百块买叁个小时的倾听,好像也没那么难理解了。

当然不是说这种做法值得提倡。花这么多钱打电话,对初中生来说确实不合适。但咱们是不是也得想想,为什么孩子们宁愿找陌生人倾诉?如果家里能多些轻松的聊天,如果爸妈能少问两句分数多问两句“今天开心吗”,会不会就不需要这样高价购买倾听了呢?

昨天在超市碰到张姐,她说现在每周五晚上固定带儿子去江边散步,母子俩边走边聊,有时候就是瞎扯,但关系缓和了不少。她笑着说:“其实孩子也没那么多秘密,就是想有人认真听他说说话。”这话让我愣在原地想了很久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