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自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相约
那天刷手机,突然看到群里有人发了个通知:“蒙自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有空的来凑个热闹呗!”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是要干啥呢?一百来个学生,还特意强调叁小时,该不会是啥补习班吧?可这语气又不太像。
怀着几分好奇,周末下午我就溜达过去了。地点定在城东那片老操场,远远就听见闹哄哄的人声。走近一看,嗬!场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年轻人,估摸着真有小一百号人。有穿校服的,也有便装的,叁五成群地聊着天,脸上都带着点兴奋和期待。
原来是个读书会
组织者是个戴眼镜的男生,正拿着喇叭喊话:“咱们这个‘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相约’,就是想找个地方一起看看书、聊聊天。手机都调静音啊,这叁小时咱们就安心读书!”话音刚落,人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,有人赶紧低头关手机。
说实话,这年头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真不多了。我找了个角落坐下,掏出随身带的小说。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,总觉得手机在口袋里震动。可慢慢地,翻书声、偶尔的咳嗽声、远处隐约的车鸣,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反而让人平静下来。
旁边坐着个扎马尾的女生,她正埋头啃一本厚厚的专业书,时而皱眉,时而奋笔疾书。对面几个男生围着一本地图册小声讨论,时不时用手指比划着。阳光斜斜地洒在操场上,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这场景,莫名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度过的那些下午。
中途休息时,大家开始走动聊天。那个扎马尾的女生主动跟我搭话:“你是第一次来吧?我上次就来过,这种氛围特别好。”她说现在整天盯着屏幕,眼睛累,心更累。能这样实实在在地摸到书页,闻着油墨味,跟活生生的人交流,感觉特别踏实。
我问她怎么想到要来参加这个“蒙自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的活动。她笑了:“就是想在手机之外找点儿真实感呗。你看,这一百来号人,虽然都不认识,但此刻都在做同一件事,多奇妙啊。”
组织者小王告诉我,他们这个活动已经办了叁四次了。每次都是通过口口相传,在蒙自附近的学校里扩散消息。“我们就是想试试,在现在这个时代,还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手机,安安静静地读会儿书。”
结果让他很惊喜——每次都能来百十号人。有的带着作业,有的看小说,还有的干脆就来练字。“重要的是这叁小时里,大家都在认真地活着,而不是被手机里的信息推着走。”
最后半小时,组织者提议大家可以自由分享。有个男生站起来,腼腆地说他今天读完了一本拖延半年的小说;另一个女生说她终于搞懂了一个困扰很久的数学题。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但这些小小的进步,却让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。
叁小时转眼就过去了。收拾东西的时候,我注意到很多人都在交换联系方式——不是扫微信,而是写在纸条上的电话号码。这种有点儿老派的方式,在今天看来格外温暖。
走出操场,夕阳正好。摸出手机,看着屏幕上那些未读消息,忽然觉得它们没那么重要了。这一百来个陌生人的“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相约”,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:生活不止有屏幕里的喧嚣,还有书页翻动的声音,和真实相遇的温度。
下次要是再看到“蒙自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这样的消息,我想我还会去的。毕竟,在这样的时光里,我们找回了某种久违的、属于生活的本真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