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阳做服务的小巷子,建阳服务集中的小胡同
这条小巷子藏在建阳老城区里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挤挤挨挨的老房子。要说这条巷子有什么特别,那就是几乎每走叁五步就能看到一家小店,卖什么的都有——王师傅的修鞋摊摆了叁十多年,李阿姨的裁缝铺总飘着碎布头味儿,还有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老牌理发店,老师傅手上的推子声听着就踏实。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张伯常说:“咱这巷子啊,就像是专给街坊们解决麻烦的。”这话不假。早上七点刚过,买菜的婆婆会把菜篮子往修鞋摊前一放:“王师傅,帮我钉个鞋跟,回头来取!”中午放学时分,总有孩子跑进文具店:“妈妈让我来买本子,顺便配把钥匙。”
巷子里的手艺人们
老陈的锁匠铺子最有趣,满满一面墙挂着各式钥匙。他总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找服务,可配钥匙这事,还真得摸得着才放心。”确实,附近居民宁愿多走几步来他这儿,就图个看得见摸得着。隔壁刘姐的开锁服务更是随叫随到,有次深夜两点帮人开门,连钱都没多收。
说来也怪,这条建阳服务集中的小胡同,生意最好的反倒是那些最传统的行当。裁缝铺的李阿姨飞针走线,改条裤子只要十分钟;修表的老郑戴着单片眼镜,能把爷爷辈的怀表修得滴答响;就连磨刀的老宋,每周叁下午准时出现在巷尾,那“嚯嚯”的磨刀声成了街坊们的定时钟。
住在六楼的赵大姐是巷子的老主顾,她边在修鞋摊前等着边说:“现在商场是越来越多,可这种建阳做服务的小巷子反而更难找了。上次我网购的鞋子不合脚,还是王师傅给我想办法改的。”她顿了顿,“有些事啊,还真得是这些老师傅才懂。”
傍晚时分,巷子渐渐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顺路来取修补好的物品,放学的孩子在文具店里挑挑选选,晚归的上班族匆匆来配钥匙。这些建阳服务集中的小胡同里的店铺,亮起温暖的灯光,像是这座城市最贴心的存在。
开理发店的周师傅一边给老顾客刮脸一边说:“我们这些手艺,在网上可找不到。”雾气朦胧的镜子里,映出巷子里来往的身影。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店,组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血脉,在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,为生活提供着最实在的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