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岩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称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8:01:5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和毕业几年的学长聊天,他忽然问我:“你现在还住‘炮楼’那边吗?”我愣了一下,随即会意地笑了。这个称呼,大概只有龙岩大学城的学生才懂。

说起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还真不是在什么正式文件或地图上能找到的。它就是学生们口口相传的一个称呼,特指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的自建出租房。这些房子一栋挨着一栋,楼层不高但排布紧凑,阳台挨着阳台,从远处看,确实有点像军事堡垒里的炮楼。久而久之,这个形象的名字就这么传开了。

名称背后的生活图景

走在龙岩大学城周边,你会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景象。这边是崭新的大学校园,宽敞明亮;一墙之隔,就是那片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区域,充满了烟火气。傍晚时分,各种小吃摊都摆出来了,炒粉、福鼎肉片、四果汤的香味混在一起,学生叁五成群,热闹得很。

我大二那年也在“炮楼”住过一阵子。记得房东阿姨人特别好,每次见到我都会问“吃饭了没”。那栋楼里住的几乎都是学生,晚上能听到隔壁弹吉他,楼下有人打游戏喊“推塔”,偶尔还会有情侣吵架的声音。现在想起来,虽然隔音确实不怎么样,但那种热闹和亲切,反倒是学校宿舍比不了的。

那么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?我问过好几个同学,大家说法都不太一样。有人说是因为这些房子外观像炮楼;也有人开玩笑说,住这里的情侣多,所以叫“炮楼”;更实际的解释是,这些房子密集得像堡垒,而且租金相对便宜,是学生们“攻打”学业这座堡垒的前沿阵地。不管起源如何,这个称呼已经深深植根在学生们的日常用语中。

邻近区域的别样称呼

不光是“炮楼”,龙岩大学城周边其实还有不少类似的民间称谓。比如学生们常说的“后街”,指的是学校后面那条小吃街;“城中村”则是指那些保留了原有村落形态的出租区;还有“教师公寓”,虽然不少房间里住的都是学生。

这些称呼很有意思,它们不是官方命名的,却比任何路牌都更深入人心。你跟任何一届学生说“去后街吃饭”,他肯定知道是哪;说“我在城中村租了房”,对方也能立刻明白你说的是哪种类型的住处。这些称呼构成了学生之间的某种默契,一种只有在这个圈子才能理解的“行话”。

我认识一个已经毕业五年的学姐,她回龙岩时跟我说,听到有人提起“炮楼”,她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学生时代。她说现在那些房子可能已经翻新了,路也修宽了,但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没变,仿佛定格了那段青春岁月。

这些民间称谓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,我觉得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太多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活。在“炮楼”里,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,学会了和不同的人相处;在“后街”上,我们讨论作业、畅想未来、也经历分别。这些地方不光是地理坐标,更是情感记忆的容器。

有时候我想,也许很多年后,龙岩大学城周边的建筑会改变,街道会拓宽,但这些独特的称谓可能会一直流传下去。新来的学弟学妹们可能已经不知道“炮楼”最初指的是什么,但他们依然会用这个称呼,去命名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学记忆。这些接地气的名字,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,连接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,让每个人都能在陌生的环境中,迅速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