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界私人工作室品茶,张家界专属茶室雅聚
说来也巧,第一次听说张家界私人工作室品茶,还是去年在返程的高铁上。邻座那位头发花白的茶客小心翼翼地取出牛皮纸包着的茶叶,车厢里顿时飘起一阵若有若无的兰花香。他见我好奇,便笑着递来一杯:“这是张家界专属茶室雅聚时常喝的,外面可不容易尝到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在张家界,这样藏于街巷的私人茶室竟有十余家。它们不像连锁茶楼那样显眼,往往要转过几个弯,爬上几级石阶才能找到。木门虚掩着,推门时铃铛轻响,像是专为懂行的茶客留的门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记得有回去的那家工作室,主人是位穿着靛蓝布衣的姑娘。她烧水时总爱看着窗外的武陵源群峰,水流声和远山云雾竟格外相配。“我们这儿啊,”她边说边温杯,“来的多是老客人。有时候一下午就伺候一壶茶,反倒觉得自在。”
她取茶的动作很轻,仿佛怕惊扰了茶叶的沉睡。银针在玻璃杯中缓缓舒展,像极了雨后的春笋。我忽然明白,张家界私人工作室品茶的精髓,不在于多么名贵的茶叶,而在于这份愿意为一杯茶静心等待的诚意。
水雾升腾间,她聊起去年冬天来的那位广东茶商。那人原本只是顺路歇脚,结果喝着喝着竟改了行程,连着叁天都来报到。“他说在这儿找到了二十年前在潮州喝茶的感觉,”她笑了笑,“现在每个月都会寄些凤凰单枞过来。”
茶席上的人情味
这类私人茶室通常不大,至多容纳十来个人。但正是这份局促,反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上周碰见的北京摄影师老陈,现在还能清晰记起他摆弄相机时的兴奋劲儿:“您瞧这茶汤的颜色,金亮金亮的,跟夕阳下的天子山一个样!”
茶室主人偶尔会拿出私藏的莓茶,这是张家界特有的品类。泡开后茶汤清澈,入口微苦,回甘却特别持久。有位常来的老爷子总说,这味道像极了他年轻时在索溪峪开荒的岁月——先苦后甜,余味绵长。
在这些张家界专属茶室雅聚的场合,最动人的不是茶艺表演,而是那些不经意的瞬间。可能是主人多给你续的那杯茶,也可能是陌生茶友分享的一把本地野果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比任何昂贵的茶点都来得珍贵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室里的谈话声会渐渐低下去。有人望着远处天门山的轮廓出神,有人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。这个时候最适合喝陈年黑茶,沉稳的香气能把浮躁的心绪都抚平。
离开时主人送到门口,照例说着“得空再来”。这话听着平常,但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,能有个地方让你“得空”,反倒成了最奢侈的约定。巷子里的灯笼次第亮起,把青石板路照得暖融融的。我想,或许明天下午,还可以再来坐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