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西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莱西站前小巷风貌
每次走出莱西火车站,目光总会被对面那条小巷子勾了去。说也奇怪,明明站前广场宽敞明亮,可那条窄窄的巷道却像有种特别的魔力,让人忍不住想往里张望。
巷口那家修鞋铺子的老师傅,坐在小马扎上干活得有二十年了。有次我蹲在旁边看他绱鞋底,锥子在蜡线间穿来穿去,他头也不抬地说:“这条巷子啊,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哩。”他用的还是老辈人那种打蜡的麻线,说这样的线纳的鞋底才结实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往里走几步,能闻见编竹篾的清香味。老陈的竹器店藏在巷子中间,他正在编竹筛子,青色的竹片在他手里变得服服帖帖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喽,”他停下手里的活,擦了擦汗,“可我总觉得,有些东西机器做不出来。”他店门口挂着刚编好的竹篮,阳光照在上面,投下细密的影子。隔壁理发店的老师傅端着茶壶过来串门,两个老伙计就坐在门槛上闲聊,说的都是二叁十年前的旧事。
中午时分,巷子突然热闹起来。快餐店门口排起队,老板娘麻利地打包着盒饭。“都是老主顾了,”她一边找零钱一边说,“在火车站上班的,赶火车的,都爱来我这儿买。”有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急匆匆跑来,取了预定的午饭又匆匆离开——他得赶在下一班列车进站前吃完。这座莱西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滋养着来来往往的人们。
巷尾有家锁店特别有意思,老师傅会修各种老物件。上次见他正给客人修一把铜锁,那锁看上去比我年纪都大。“现在都用密码锁了,可还有人舍不得这些老东西。”他说着轻轻一拨,锁舌“咔嗒”一声弹开。客人惊喜地接过锁,像得了什么宝贝。在这条莱西站前小巷风貌保存尚好的地方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
下午叁四点钟,巷子突然安静下来。阳光斜斜地照在青石板上,把墙头探出的石榴花影子拉得老长。这时候能听见谁家收音机在咿咿呀呀地唱吕剧,还有厨房里切菜的动静。住在巷子深处的李奶奶拎着小马扎出来,坐在自家门口择韭菜。“住惯了,舍不得搬,”她慢悠悠地说,“晚上能从窗户看见火车站的灯,亮堂堂的,心里踏实。”
忽然下起小雨,巷子里的石板路变得油亮亮的。修鞋师傅不慌不忙地把家什往屋里挪,竹器店的老陈探出头喊:“收衣服啦!”雨点打在瓦片上,滴滴答答的,和火车站广播的声音混在一起,倒也不觉得吵。
雨停了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暖黄的光从各家窗户透出来,把湿漉漉的石板路映得发亮。火车站传来列车进站的汽笛声,而巷子里飘起了晚饭的香味。这两个世界离得这么近,却又各自守着不同的节奏。或许这就是莱西站前小巷风貌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不急着追赶什么,就这么从容地,在时光里慢慢走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