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通话3小时服务
那个午后的通话
前几天在小区门口,偶然听到两个初中生靠在自行车旁聊天。“你这周攒了多少分钟?”穿蓝色校服的男生一边调整书包带子一边问。扎马尾的女生叹了口气:“还差得远呢,我妈说月考进前二十才给续费。”我好奇地插了句嘴,这才知道他们在说最近同学间流行的舟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卡。
说实话,刚听说这个学生50元通话3小时服务时,我心里直犯嘀咕。现在微信视频这么方便,谁还专门买电话卡啊?可那女生掏出张印着海浪图案的小卡片,眼睛亮晶晶的:“这个不一样!我们班好多人都买了,周末约好时间一起写作业,遇到难题就开免提讨论。”她说着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,“比在微信群里发语音自在多了。”
后来我特意去学校附近的文具店转了转。老板娘从收银台底下拿出个铁盒子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各种面值的电话卡。“孩子们就认这个舟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套餐,比普通套餐便宜一半还多。”她边说边用抹布擦着柜台,“现在这些孩子精着呢,说是用这个约着连麦写作业,其实啊...”她突然压低声音,“好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买这个。”
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个正在用这项服务的孩子。他戴着耳机,数学练习册摊在膝盖上,偶尔对着夹在衣领上的麦克风小声说话。“你这步算错了...除数写反了...”他突然笑起来,“昨天那道题?其实我蒙的!”车窗外的霓虹灯掠过他带笑的侧脸,那种轻松自在的状态,和在教室里正襟危坐的样子完全不同。
不过这件事倒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。那时候我们流行用滨颁卡打电话,周末守在电话亭门口排队,就为了和转学的同学说上十分钟话。现在的孩子虽然用的是更时髦的套餐,但那份想要和朋友保持联系的心情,好像从来都没变过。
有个妈妈和我抱怨,说她女儿最近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。“说是和同学讨论题目,可哪来那么多题目要讨论?”她皱着眉搅拌杯子里的咖啡,“但我偷偷听过两次,他们确实在讲二次函数,偶尔也会聊聊动漫和新出的游戏。”她语气变得犹豫起来,“也许...不该管得太严?”
这项学生50元通话3小时服务能火起来,可能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种微妙的心理。他们渴望有自己的小圈子,需要不被大人监视的交流空间。用其中一个孩子的话说:“在微信里聊天,总觉得爸妈随时会点开聊天记录检查。但这个不一样,说完就散了,像海边退潮后沙滩上的字。”
当然也不是所有通话都在闲聊。我认识个男孩就用这个服务组织学习小组,每周固定叁个晚上,六个孩子同时在线背英语课文。“互相监督呗,”他挠着头说,“谁卡壳了其他人就等着,比一个人埋头苦读有意思。”
黄昏时分路过海边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坐在堤坝上,举着手机有说有笑。海风把他们的校服吹得鼓起来,夕阳在翻涌的浪花上撒下细碎的金光。那些通过电波传递的悄悄话,和着涛声飘向暮色深处,成了青春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种舟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也会被更新的通讯方式取代。但此时此刻,它正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交友方式和学习习惯,在他们渴望独立又需要陪伴的年纪,架起了一座看不见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