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门耍女娃,天门戏女伢
天门这地方啊,说起耍女娃和戏女伢,那可真是老辈人挂在嘴边的闲话。夏夜里摇着蒲扇的老汉,冬日围炉烤火的妇人,话匣子一开总能扯到这上头。
您要问啥是耍女娃?这可不是什么轻浮话。在天门人嘴里,“耍”带着点逗趣、呵护的意思。谁家小闺女扎着羊角辫在田埂上疯跑,大人们就会笑呵呵地说:“瞧这女娃耍得欢实!”这时候的“耍”,是看着孩子活泼可爱的欣慰。
戏女伢的门道
再说戏女伢,这儿的话就更活了。镇上王嬷嬷最会这一套,见着小丫头闷闷不乐,她就从兜里摸出块麦芽糖,故意举得老高:“哪个乖伢子笑一个?”孩子破涕为笑,她就把糖递过去,顺手给娃娃理理衣领。这套路数,就是老辈人说的戏女伢——既要把孩子哄开心了,又要在玩笑间把道理教了。
现在年轻人带孩子讲究科学喂养,可老街坊们还是信这些土法子。李家的孙女不肯吃饭,奶奶端着碗满院子追:“小燕子飞一口,老黄牛啃一口。”这么戏耍着,一碗饭不知不觉就见底了。您说这法子土?可管用啊!
要说最会耍女娃的,得数桥头开小卖部的刘婶。她那儿是孩子们的据点,女娃们围着柜台转,她也不恼,时不时抓把瓜子分给孩子们。有回邻居说她太惯着孩子,刘婶笑着回话:“女娃要富养,这个富是精神的富。”这话听着朴素,细想还真在理。
其实天门人这套养育经,骨子里透着对性别的通透看法。他们不把女娃当瓷娃娃供着,也不当野草由着乱长。该宠的时候往心里宠,该教的时候也毫不含糊。这种分寸,全藏在日常的耍闹嬉戏里。
如今城里来的年轻父母,开始重新琢磨这些老规矩了。隔壁刚搬来的小两口,最初看不惯老人逗孩子的方式,后来发现女儿在爷爷奶奶跟前特别放得开,摔了跤自己爬起来,遇事有主见。这才明白,那种带着泥土气的养育方式,反倒养出了孩子的韧劲。
黄昏时分,文化广场上又见着熟悉的一幕:几个扎辫子的小丫头围着卖糖人的老伯叽叽喳喳,老伯故意把糖人举高,孩子们蹦跳着去够,银铃般的笑声飘得老远。这寻常街景里,藏着天门人世代相传的智慧——让孩子在玩耍中长大,在嬉戏里明理。
或许正因如此,天门走出去的女娃都带着股特殊的精气神。既不失女儿家的温柔,又带着份洒脱劲儿。这种特质,大概就源自童年里那些被“耍”着、“戏”着的时光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