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哪有小粉灯一条街,邓州小粉灯巷在哪里
邓州哪有小粉灯一条街
前两天跟朋友聊天,他突然问我:“听说邓州有条小粉灯巷子挺有名的,你知道在哪儿不?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脑子里使劲搜索这个地名,却发现一点印象都没有。说真的,在邓州生活这么多年,还真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地方。
我决定去老城区转转。邓州的老街巷像蜘蛛网一样密麻麻的,每条巷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。走了大半天的石板路,问了几个在巷口晒太阳的老人,他们要么摇摇头,要么笑着说:“现在哪还有这种地方哦。”有位大爷倒是挺热心,指着南边的方向说:“你去南关那边看看,以前倒是有些老店铺。”
南关这一带确实有不少老店面,卖小吃的、修鞋的、裁缝铺,就是没看见什么特别的小粉灯。倒是有家做灯笼的老店,门口挂着几盏粉色纸灯笼,在微风里轻轻晃着。老板正在里面糊灯笼,屋里飘着竹篾和棉纸特有的味道。他告诉我,以前确实有条巷子因为灯笼出名,不过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。
走着走着,我突然想到,是不是大家把名字记混了?邓州话里“粉灯”和“分灯”发音挺像的。小时候听老人说过“分灯”的习俗,就是正月里家家户户分灯笼,寓意添丁添福。这么一想,说不定真有叫“分灯巷”的地方。
拐进一条更窄的巷子,墙角的青苔长得正旺。看见有位大姐正在门口择菜,我就凑过去问了句:“大姐,跟您打听个地方,咱们这儿有没有叫小粉灯巷的?”她抬起头想了想:“你说的是不是以前做灯笼的那条巷子?早没人做啦,现在都买现成的。”
她指了指前面:“往那头走,倒数第叁家,老陈他们家祖上就是做灯笼的。不过现在改开小卖部了。”顺着她指的方向,我果然找到了一家便民商店。店里坐着个六十来岁的大叔,听说我问灯笼的事,眼睛一下子亮了。
“我爷爷那辈确实做灯笼,”陈大叔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,“特别是粉红色的竹编灯笼,正月里特别抢手。后来机器做的灯笼便宜,手工的就没市场了。”他说那时候整条巷子都在做灯笼,晚上家家户户都挂着自己做的灯,远远看去整条巷子都是暖暖的粉色。
现在这条巷子早就变了样,老住户搬走了不少,新来的租客可能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条灯笼巷。陈大叔的小卖部里,只在墙角挂着一盏褪色的粉纸灯笼,算是留个念想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也许每个城市都有这种快要消失的记忆。大家口口相传的“邓州小粉灯巷在哪里”,找的不仅是条巷子,更像是寻找那种快要消失的老手艺、老时光。下次要是再有人问起邓州哪有小粉灯一条街,我大概会告诉他这条巷子的故事,虽然现在的巷子已经不再做灯笼了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老城区的路灯次第亮起。现代的路灯把街道照得通明,却再也找不到那种竹编纸灯笼发出的、柔和的粉光了。那些手艺、那些故事,都随着老师傅们的老去,慢慢变成了这座城市模糊的背景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