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鲁番学生200元随叫随到,吐鲁番学子200元随时服务
那个吐鲁番的午后
七月的吐鲁番,热浪裹挟着葡萄的甜香,柏油路面被晒得有些发软。我站在交河故城外的路口,看着手机屏幕上飞速减少的电量,心里一阵发慌。导航失灵,语言不通,眼看就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“搁浅”了。
就在我急得团团转时,景区门口一位戴着校徽的年轻人走了过来。“需要帮忙吗?”他普通话带着点儿西北口音,但眼神特别真诚。我像抓到救命稻草,赶紧说明情况。他笑了,露出两排白牙:“这个简单,我熟悉这儿每一条路。200块,今天我随叫随到,给您当向导。”
这就是我和小艾的初次见面。他是吐鲁番本地的大学生,趁着暑假做点儿向导的活儿。说真的,刚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,这200块钱花得值不值?可接下来的经历,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。
小艾不像那些照本宣科的导游,他带着我穿行在葡萄沟的绿荫里,指着那些晾房说:“你看这些土房子,智慧都在里头呢。通风口朝哪个方向开,都是有讲究的。”走到一片普通的民居前,他神秘地眨眨眼:“这家老太太做的抓饭,是我吃过最好吃的,游客根本找不到。”
我好奇地问他,为什么要做这个“吐鲁番学生200元随时服务”的活儿。他挠挠头,有点不好意思:“学费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想练练普通话,多见见世面。老待在自个儿的小圈子里,眼界打不开。”
不只是向导
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火焰山那天。正午温度直奔七十度,我那个不争气的相机偏偏在这时候没电了。小艾看出我的沮丧,说了句“等我十分钟”,就骑着那辆旧电动车消失在了热浪里。不过一刻钟工夫,他带着两块满电的充电宝回来了,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“这附近根本没有租充电宝的地方啊,”我特别惊讶,“你从哪儿弄来的?”他嘿嘿一笑:“跑到前面村子找我同学借的。您大老远来一趟,要是没拍成照片,多遗憾啊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他提供的不仅仅是向导服务,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待客之道。
傍晚在小艾家开的葡萄干作坊里,他一边帮我挑选要寄回家的特产,一边聊起他的梦想。“以后我想开个民宿,不是那种连锁酒店,而是能让客人真正体验吐鲁番生活的地方。就像这两天我给您当向导这样,让每个来这儿的人都能感受到,吐鲁番不只有葡萄和火焰山,还有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。”
他的话让我挺感慨的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标准化、流水线的时代,能遇到这样有温度的服务,真的很难得。
离开吐鲁番的前一晚,小艾特意来送我,还带了一筐刚摘下的无核白葡萄。“路上吃,”他说,“比你们城里买的甜。”我掏出手机想再给他转点儿钱,他却摆摆手:“说好了一天200,多了不要。我们吐鲁番人做生意,讲究的是个诚信。”
现在回想起来,那200块钱花得特别值。我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向导,更是一个朋友,一扇了解这片土地的窗户。小艾这样的吐鲁番学子,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,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。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——在陌生的地方,遇到温暖的人,然后带着这份温暖,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