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匀城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前几天在都匀老城的米粉店吃早餐,隔壁桌两个初中生边吸溜着米粉边讨论着什么。穿校服的女生晃着手机说:"我们班最近流行买那种50元包3小时的电话卡,比普通套餐划算多了。"
听到这儿我筷子顿了一下。现在的小孩,连打电话都要算性价比了?记得我们那时候,小灵通发条短信都要斟酌字数呢。
藏在零花钱里的通信账本
后来特意去学校周边转了转,果然发现好几家小店都在显眼位置贴着"都匀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"的广告。老板娘边给学生拿卡边念叨:"这些娃娃精得很,周末要连着打叁小时视频,就得这种卡才划算。"
你说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的通话?原来除了和异地打工的父母视频,还有线上补习班、小组讨论作业——你看那个穿蓝校服的男生,正举着手机给同学讲数学题呢。这通电话,可比请家教便宜多了。
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在公交站听到的对话。两个男孩比较着各自的通话套餐,其中一个得意地说:"我这张匀城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的卡,周末和妈妈视频完还能剩半小时,刚好够问完作业。"
这话听着平常,细想却有点心酸。这些留守在都匀的孩子,把对父母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,都装进了这短短的叁小时里。
其实这种需求在都匀挺普遍的。好多家长在外省打工,只能靠电话维系亲情。有个卖卡的大叔说,经常有孩子来问:"叔叔,有没有更便宜的?我想每天都能听到妈妈声音。"
想想看,匀城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,平均每小时才十六块多。对大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这些每天零花钱不到十块的孩子来说,可是要省下好几顿早餐呢。
傍晚路过南门桥,看见个女孩坐在桥墩上打电话,小腿一晃一晃的。"妈,我今天英语考了92分......"声音里的雀跃隔着老远都能听见。她手里攥着的,大概就是那种黄色的电话卡吧。
突然觉得,这哪里是在卖电话卡,分明是在售卖连接亲情的通道啊。这些孩子精打细算的模样,既让人心疼,又透着贵州山区孩子特有的懂事。
街角文具店的老板倒是看得很开:"现在娃娃们聪明着呢,知道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。"他店里最畅销的就是这种学生套餐卡,每个月能卖出上百张。
说来也怪,在这个微信视频泛滥的年代,都匀的初中生却重新发掘了语音通话的价值。也许是因为,有些悄悄话不适合发成文字,有些思念需要听见呼吸声才真实。
夜幕降临,沿街的窗户陆续亮起灯。不知道今晚又有多少孩子,会掏出那张小小的卡片,拨通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。叁小时,180分钟,刚好说完一周的心里话。
回家的路上我想,这些都匀少年哪里只是在打电话,他们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着自己最珍贵的东西。而那张价值50元的电话卡,成了他们通往远方的最温暖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