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转过教学楼的红砖墙角,喧嚣声就像被按下静音键般骤然消失。这条藏在学院后街的小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垂落的叁角梅在微风里轻轻摇曳。巷子深处那家没有招牌的茶室,木门虚掩着,推门时铃铛会发出清凌凌的声响。
老板娘从不主动招呼客人,她总坐在那张老榆木茶台后,专注地摆弄着茶具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盯着墙上手写的茶单犹豫了很久——凤凰单丛、老树白茶、炭焙铁观音,这些名字对我这个习惯奶茶的年轻人来说,像另一个世界的语言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"试试蜜兰香单丛?"她突然抬头,眼角细纹里藏着笑意。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"茶汤",金黄透亮的液体在白瓷杯里荡漾,香气像会爬梯子,从鼻腔缓缓漫进脑海。窗外飘来隔壁烘焙坊的奶油香,与茶香奇妙地交融在一起。
后来我成了常客,慢慢学会在忙碌的课业中偷闲。下午叁点十五分,总是坐在靠窗第二个位置,那里能看见整条巷子的光影变化。会计学笔记摊在桌上,茶香袅袅升起,偶尔有同学经过窗外,隔着玻璃互相点头微笑。这种在南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时光,成了我最留恋的校园记忆。
记得有个雨天的傍晚,茶室里只有我和一位满头银发的教授。她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说:"你们这代人总在赶路,却忘了品尝路上的风景。"她指了指巷口那棵老榕树,"我读书时它就在那儿,叁十年了,每片新叶都长得从容。"
后巷的人生百味
茶室像个微型剧场,上演着各种故事。期末时这里坐满埋头复习的女生,茶杯与托盘碰撞的轻响,翻动书页的沙沙声,还有偶尔响起的叹息,交织成特别的协奏曲。有个学姐总是点最浓的普洱,她说这味道像极了即将面对的社会——初尝苦涩,细品回甘。
春天来临的时候,我发现茶单上新添了茉莉龙珠。滚水冲下的瞬间,紧抱的茶叶缓缓舒展,像沉睡的精灵被唤醒。老板娘说这批茶窨了七次,花香早已渗进茶骨的每道纹理。这让我想起正在准备的毕业论文,反复修改的过程,何尝不是在把自己淬炼成更好的模样。
最近常看见刚入学的学妹们结伴而来,她们对茶还充满好奇,总围在茶台前问东问西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叁年前的自己,那时连盖碗都端不稳,现在却能品出不同水温泡出的茶汤差异。成长或许就是这样,在一次次举杯放杯之间,悄悄完成了蜕变。
夕阳把巷子染成蜜色时,我收起书本准备离开。茶室里陆续亮起暖黄的灯,像一颗颗温柔的星辰。推门走进暮色,茶香还萦绕在衣襟上,带着令人安心的温度。这条寻常的校园后巷品茶时光,早已成为我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