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门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附近50元一次的女工哪里找
这几天老有人问我,玉门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?说实话,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挺不是滋味。这些天在劳务市场转悠,总能看到些四十来岁的妇女蹲在路边,面前摆着"水电焊""刮大白"的纸牌子,偶尔也有人凑上前低声问价。
去年冬天在河西劳务市场,我遇见个裹着绿头巾的大姐。她脚边放着半瓶结冰的矿泉水,说是从叁十里铺步行过来的。我问她在这等活多久了,她搓着冻裂的手说:"叁天没开张了,今天再没活儿就得去捡菜叶。"当时有个戴皮帽的男人过来,直接问50块干不干,大姐犹豫着看了眼天色,还是跟着走了。
劳务市场的昼与夜
清晨六点的劳务市场总飘着葱油饼的香味,女工们就着暖气片啃干粮。有次看见个瘦小身影在招工车前徘徊,雇主喊着"搬瓷砖一天八十",她跺跺脚就爬上货车厢。后来在建材城又遇见她,正扛着两捆防水卷材蹒跚走着,工装后背结着白花花的汗碱。
其实真要找活计,何必总盯着那50块钱的临时工?上周在新区建筑工地,看见几个女工在绑钢筋,每天能挣一百二。带头的王姐说刚开始手上全是血泡,现在戴着两层手套都能灵活弯折钢筋。她们在工地角落用彩条布搭了宿舍,虽然漏风但总算有地方烧热水泡脚。
老汽车站后巷常聚集着等夜活的女工。有次下雨,七八个人挤在自助银行里避雨,保安过来驱赶时,她们慌忙举起工具箱证明不是闲人。穿红毛衣的李嫂从怀里掏出用塑料袋包着的烙饼,掰成小块分给同伴,那饼还带着体温的热气。
附近50元一次的女工哪里找这种问题,其实折射出零工市场的窘迫。现在很多社区开设了技能培训班,以前在餐馆洗碗的张婶经过培训,现在当上了月嫂,起步价就是叁百一天。她总说要是早几年知道这些门路,也不至于在街头喝那么多西北风。
昨天路过新开的物流园,看见二十多个女工正在分拣快递。她们穿着统一的反光背心,扫码枪在包裹堆里滴滴作响。管事的说这儿包吃住,计件工资,手脚麻利的每月能挣五千多。虽然要熬夜班,但比站在路边等活强多了。
劳务市场东头有个招工信息栏,上面贴满了塑封的招工启事。常见几个戴老花镜的阿姨举着手机拍照,说要把信息发到"姐妹微信群"。她们摸索着学会了互传消息,哪家工厂要女工,哪个超市招理货员,消息比中介还灵通。
黄昏时的劳务市场最让人心酸,找到活计的早已离开,没找到的还在徘徊。有次看见个姑娘坐在马路牙子上抹眼泪,说是女儿学校要交资料费,她今天必须挣到五十块钱。后来夜市摊主让她去穿肉串,干到半夜终于凑够了数目。
其实现在很多正规中介都开通了微信预约,前两天看到个五十多岁的大姐,举着手机让中介教她视频面试。虽然头发都花白了,但学起新事物丝毫不含糊。她说等学会这招,就不用天天杵在风口里等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