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服务收费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看到一个挺让人纳闷的标题——"九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"。说真的,第一反应是这孩子话费怎么这么贵?仔细一看才发现,原来是个初中生在提供陪聊服务,叁小时收费五百块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两天隔壁张阿姨念叨,她家孩子整天抱着手机,不是刷短视频就是在聊天群瞎侃。现在的中学生啊,手机玩得比大人都溜。不过把聊天时间明码标价做成生意,倒是头回听说。
这钱花得值不值
我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,坐在小区凉亭里琢磨这个事。五百块叁小时,差不多每小时166块钱。现在大学生做家教也就这个价吧?一个初中生光靠打电话聊天,真有人愿意掏这个钱?
后来在家长群里悄悄打听,还真有几个家长表示理解。李姐说现在独生子女多,孩子憋在家里没人说话,找个同龄人聊聊天也挺好。她家孩子上学期成绩下滑,就是因为整天在游戏里找队友聊天。
不过王叔叔立马反驳:"这不是瞎胡闹吗?花钱找人聊天,还不如报个篮球班,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交朋友。"这话在理,但现在的孩子好像越来越习惯线上交流了。
我侄子今年初二,他说班上确实有同学在做类似的事。不是直接要钱,而是帮写作业、代打游戏来换零花钱。这种学生通话服务收费的模式,估计就是从这些小事演变来的。
孩子们到底在聊什么
挺好奇的,叁个小时的电话都能聊些什么?总不会是一直讨论数学题吧?听说主要还是聊游戏、动漫,偶尔也会说说学校里的事。有些孩子父母忙,回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,宁愿花钱找陌生人倾诉。
上周在便利店遇到个初中生,买了叁瓶饮料说要和网友连麦打游戏。我随口问了句"网友是同学吗",他摇摇头:"是付钱陪我玩的。"好家伙,现在连打游戏都要付费找队友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学生通话服务收费的情况,倒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。那会儿想找个人聊天,要么趴在阳台上和邻居喊话,要么攒钱买滨颁卡打公用电话。虽然没现在这么方便,但至少不用花钱买聊天对象。
现在生活条件是好了,可孩子们反而更孤单了。楼上那户人家,夫妻俩经常加班到深夜,孩子放学就自己点外卖。有天晚上停电,我看见那孩子坐在楼梯间玩手机,他说家里太安静了,有点害怕。
这事儿该不该管
说到这个九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确实让人纠结。你说它不对吧,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你说它对吧,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我家对门的陈老师教初中二十年,她说最近发现学生之间流行用零花钱"买陪伴"。有的是请同学喝奶茶陪着写作业,有的是直接转账让人陪着打游戏。这个五百块叁小时的电话,估计就是升级版。
昨天路过学校门口,听见两个男生在算账:"要是每天接一单,一个月能挣多少?"吓得我赶紧多看两眼,现在的孩子商业头脑是不是用错地方了?
不过转头想想,我们小时候不也偷偷帮同学写作业换贴纸吗?只是现在把这种小交易搬到线上,金额变大了,看起来就更扎眼了。
或许重点不在于该不该禁止,而在于我们是不是该给孩子创造更多不用花钱就能交朋友的机会。社区里的少年宫好久没开门了,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因为安全问题越办越少。孩子们不往外跑,自然就往手机里钻。
说到这儿,突然想起明天该去接侄子了。这小子最近迷上了篮球,虽然打得歪歪扭扭的,但至少愿意出门流汗了。看来啊,关键还是得给他们找点正经事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