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东阳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
昨晚刷朋友圈时,老同学阿明突然发来条消息:“你说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这种广告,真有人会信吗?”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,这话题确实有点意思。
记得上个月路过市中心,电线杆上就贴着类似小广告。白纸黑字写着“东阳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”,当时还觉得挺纳闷,这到底算贵还是便宜?后来跟开便利店的老张聊起,他笑着说现在年轻人就爱琢磨这些快捷方式。
两个真实的见面故事
小区里有个做微商的姑娘小丽,上周约见了个客户。对方开口就问是不是100元陪聊两小时,把小丽气得直接拉黑。原来那人把微商广告错当成了别的服务,闹了个大乌龙。
另一边,开装修公司的王师傅倒真用这个模式接到了单子。他在微信附近的人里标注“装修咨询百元两小时”,结果真有业主觉得性价比高。现在他每月都能接五六单这样的短时咨询,成了稳定的副业收入。
说起来,这种“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”的模式,本质上就是给碎片化时间标了个价。现在大家时间都金贵,与其漫无目的闲聊,不如明码标价来得实在。
我表弟前阵子失业,试着在微信上挂“代陪老人聊天”的服务。刚开始没人搭理,后来改成“亲情陪伴两小时百元”,反而陆续有人咨询。最远有个在外地的子女,专门给他转了钱让去看独居的老父亲。
藏在价格背后的门道
仔细想想,“东阳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”这个定价挺巧妙。100块说多不多,吃顿火锅都不够,说少也不少,够买叁四杯奶茶。正好卡在让人犹豫却不会太心疼的区间。
隔壁李阿姨有次让我教她用智能手机,结束后非要塞给我五十块钱。她说现在请人教东西最难,不给钱不好意思,给多了又承担不起。要是早知道有这种明码标价的服务,她肯定第一个尝试。
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尴尬的时候。做家教的小刘遇到过客户质疑:“凭什么聊天也要收钱?”他倒是答得实在:“我收的不是聊天费,是专业建议的费用。要是随便闲聊,公园里找下棋的大爷更在行。”
现在连相亲都流行起“咖啡厅见面两小时”的设定。既能控制时间成本,又不会太有压力。难怪有人说,现代人的交往都开始像地铁卡,按时计费更让人心安理得。
昨天碰到快递小哥,他说现在连代排队都有人开价每小时八十。看来这“东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”背后,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时间价值的重新衡量。
或许下次再看到这样的广告,不该先入为主地贴上标签。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为自己的时间标价,也算是一种活明白的表现。就像老话说的,寸金难买寸光阴,现在光阴倒是真能换成真金白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