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韵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4:54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晨光透过木格窗棂,在茶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十几位年轻人围坐在长案前,指尖轻轻搭在温热的品茗杯上,教室里弥漫着龙井特有的豆香。这不是某家茶社的周末雅集,而是庐山脚下某高校别开生面的课堂实景。

讲茶的李老师拈起紫砂壶,水流划出优雅的弧线。"都说茶如人生,你们尝尝这第二泡——是不是比第一泡更醇厚?就像我们读书,初读时只觉得字句生涩,再读才能品出字里行间的真味。"坐在角落的男生若有所悟地点头,端起茶杯在鼻尖轻晃。这种将茶道融入教学的尝试,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得鲜活起来。

茶香里的知识沉淀

窗外偶尔传来清脆的鸟鸣,与壶中水沸的咕嘟声相应和。有学生打趣说,在这种环境里记笔记,连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温柔。带着清香的微风从庐山松林间穿过,轻轻掀起书页,仿佛也在参与这场特别的学习。坐在后排的女生小声分享她的发现:"上学期在这间教室上的古代文学,现在读到陆羽的《茶经》,当时老师演示分茶的动作突然就浮现在眼前。"

这种独特的庐山学生品茶上课模式,最初源自校方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。负责课程设计的王教授坦言,最初提出这个设想时,不少人觉得太过理想化。"但我们发现,当学生的手指尖触碰到温热的茶杯,当他们的嗅觉捕捉到不同茶类的香气,那些抽象的知识点突然就变得具体了。"

茶席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:讨论心理学中的注意力理论时,老师会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;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,不同朝代的饮茶习俗就成了最生动的教材。有次恰逢清明前后,同学们在品尝新到的明前茶时,竟然自发地讨论起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关系,这种跨越学科的知识串联,让授课老师都感到惊喜。

不少学生表示,这样的课堂让他们对"学习"有了新的理解。以前盯着时钟盼下课,现在经常是茶过叁巡,大家还围坐在茶席前继续讨论。有个总坐不住的男生笑着说:"现在上课像在茶馆听书,不但能学到东西,还特别享受这个过程。"

从茶桌到书桌的延伸

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也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意。上学期,设计系的学生以茶器为课题,制作了一套融合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的便携茶具;文学院的同学则把每次品茶上课的感悟写成散文,其中不少作品还在文学刊物上发表。

随着学子课堂茶韵体验的深入,变化的不仅是课堂形式。图书馆茶文化专区的借阅量明显上升,校园里自发组织的茶会也渐渐多了起来。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经常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草坪上,中间铺着素麻茶席,一边温书一边品茶。这种将学习融入生活的场景,成了校园里一道新的风景。

教务处最近做了个有趣的统计:参与茶文化课程的学生,其跨学科选修比例高出普通班级二十个百分点。一位大二学生这样描述她的感受:"当你发现宋代点茶法和现代化学的乳化原理相通时,那种豁然开朗的快乐,就像喝到一杯回甘持久的好茶。"

夕阳西下,今天的茶课接近尾声。茶壶里的水还在轻声沸腾,如同年轻人跃动的思维。不知道明天这间教室里,又会泡开怎样的故事?或许正是这种永远期待下一泡的心情,让知识和茶香一样,在这方天地里静静流淌,沁入心田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