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学生市场拓展方法
说起井冈山,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红色根据地、革命圣地这些词。但您能想到吗,就在这片红土地上,一群民宿主和特产店主正为怎么把生意做进学生市场而绞尽脑汁。这不,有位老板在喝茶时半开玩笑地问我:“咱们这儿,有没有什么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啊?”
从“走马观花”到“沉浸体验”
您发现没有,现在的学生出游,早就不满足于拍张打卡照就走人了。他们想要的是能沉浸进去、能产生共鸣的东西。咱们井冈山最不缺的就是厚重的历史,但怎么让这些历史“活”起来,跟年轻人对上话呢?
我认识一家民宿的老板就想了个法子。他把民宿布置成了“革命年代宿舍”,不是简单地挂几张老照片,而是设计了需要团队协作的“送鸡毛信”任务,让同学们分组在村子里寻找线索。完成所有任务的同学,能尝到老板娘用土灶台做的红米饭、南瓜汤。这么一来,那段峥嵘岁月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,而是变成了他们亲身参与的故事。这个学生市场拓展方法,效果出奇地好,很多班级主动找上门来预约。
让特产“会说话”
再说说土特产。竹笋、红米这些确实是好东西,但摆在店里,年轻人可能看一眼就走了。关键得让产物自己“开口讲故事”。
有家特产店的年轻店主就琢磨,能不能给每罐蜂蜜贴个带二维码的小标签?扫描后,能看到养蜂大爷讲述井冈山生态环境的短视频,甚至能看到蜂箱所处那片山林的实时画面。他还设计了印着“革命甜心”、“奋斗蜜码”等俏皮话的文创包装,价格不贵,但特别受学生欢迎。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井冈山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嘛——产物还是那个产物,但给它穿上了一件有温度、能交流的外衣。
其实啊,静下心来想想,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的东西,他们只是不喜欢陈旧的说教方式。他们愿意为能参与、能分享、有故事、有意思的体验买单。
当然,做学生市场,价格敏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。但“实惠”不等于“便宜”。我们可以推出多人成行的优惠套餐,把住宿、体验活动和特色餐饮打包;也可以开发一些价格亲民但独具特色的文创小商品,像一枚定制的竹制书签,一个印着根据地地图的帆布包。这些东西成本不高,但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掏腰包,并且带着走。
说到这儿,您可能已经感觉到了,无论是民宿的沉浸式体验,还是特产的故事化包装,核心都是转换视角——从“我们想卖什么”,变成“学生想体验什么”。这个思路的转变,或许才是最根本的那个小妙招。
夜深了,井冈山的星星特别亮。那位老板朋友发来消息,说他们正在尝试把红歌教唱改成户外星空下的青春歌会,既有红色经典,也欢迎同学们唱自己的歌。你看,办法总比困难多,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跳出原有的框架,真正去理解年轻人。这条路,或许就像当年的井冈山道路一样,需要那么一点创新,一点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