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火车站小巷子,德州站旁小胡同
那天下午四点多,我站在德州火车站出站口,看着手机上朋友发来的定位有点发愁。他说有家特别地道的扒鸡老店,就在车站附近,可导航上那条路弯弯绕绕的。
一位穿着工装的大叔大概看出了我的迷茫,用带着浓重德州口音的普通话指路:“顺着这红墙往右拐,看见个修自行车摊子就往里走,那条小胡同看着不起眼,里面可藏着不少老味道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按照指点,我很快找到了那个修车摊。摊主正专心补着轮胎,手边的收音机咿呀放着吕剧。从他身旁拐进去,眼前突然换了天地——这条被当地人称作“德州站旁小胡同”的巷子窄得刚好容两人并肩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侧墙面斑驳,露出不同年代的砖层。
空气中飘着刚出炉的芝麻烧饼的香气,混着炸酱面馆里传来的葱花香。才下午四点多,已经有几家小店开始准备晚市的食材了。一位系着围裙的大妈坐在自家餐馆门口择豆角,手边竹筐里堆成小山。
“这时间卡得正好,”她抬头冲我笑笑,“再晚半小时,下班的人就涌进来了。”我这才注意到,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德州火车站小巷子,其实是很多本地人下班后解决晚餐的首选地。
继续往里走,我发现每家店都窄窄的,门面旧却干净。有对老夫妻经营的面馆,墙上还贴着十年前的挂历;有年轻人新开的甜品店,巧妙地保留了老房子的木质窗框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在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里,竟然有叁家卖扒鸡的,每家都挂着“老字号”的牌子。
朋友推荐的那家店在巷子最深处,门脸最小,排队的人却最多。老板娘手脚麻利地称重、打包,还能抽空和熟客聊上两句。“今天这批鸡好,我凌晨四点就去挑的。”她边说边利落地撕开一只鸡,那香味立刻飘满了整条德州火车站小巷子。
等待时,我和前面排队的大爷闲聊。他说自己在这附近住了六十多年:“你别看这条德州站旁小胡同现在这么热闹,叁十年前更不得了!那时火车站还没扩建,这条巷子就是出站的必经之路,天南地北的人都要从这儿经过。”
他指向巷口一栋二层小楼:“那儿以前是家茶馆,说书先生天天讲《水浒》,五分钱能坐一下午。后来改成录像厅,再后来...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。”他语气里有些惋惜,又带着点骄傲,“好在味道没变,还是那个味儿。”
终于轮到我,老板娘听说我是特意找来的,特意挑了只最入味的。用油纸包好,还细心系了草绳。“趁热吃,”她说,“凉了味道就差了。”
我提着热乎乎的扒鸡往外走,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子,把青石板路染成了金色。下班的人果然多了起来,熟食店前排起了队,面馆里已经坐满了人。有个穿校服的男孩站在炸串摊前,眼巴巴地看着油锅里翻腾的肉串——这场景,突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。
走出巷口时回头望,华灯初上,这条德州火车站小巷子被笼罩在温暖的灯光里。它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,外表朴实,内里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滋味。那些看似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角落,往往保留了最珍贵的记忆。
我站在巷口听了会儿巷子里传来的各种声音——炒菜声、谈笑声、碗筷碰撞声,这些日常的喧闹,反而让人心里格外踏实。也许这就是老巷子的魅力,它不急着追赶什么,只是安静地守在那里,等着懂它的人推门而入。
夜色渐浓,我提着已经微凉的扒鸡往车站走。心里却暖暖的,像是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城市的秘密。那些藏在德州站旁小胡同里的故事,大概需要更多的时间,才能慢慢品出味道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