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100米内学生约,邻近学子相约聚
这年头,连找学习搭子都讲究地理优势了。那天路过北安路,正好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咖啡馆出来,有说有笑的。心里琢磨着,这不就是现成的“北安一百米内学生约”嘛。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以前学生们约着学习,总爱往市中心的大书店或图书馆跑,路上就得花个把小时。现在倒好,直接在学校方圆一百米内碰头,省时又省力。你就看看北安路上那几家小店,平时安安静静的,一到下午叁四点,准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进来。
一百米的小圈子,藏着大智慧
我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,去北安路上转了转。嘿,还真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“邻近学子相约聚”的热闹场面。那家叫“知味”的简餐店里,靠窗的位置坐了四个学生,桌上摊着课本和笔记本电脑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比划着讲解什么,另外叁个边听边记笔记。
店老板跟我说,这些学生都是常客了,经常这样约着一起学习。“他们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,点杯饮料,互相监督着写作业。偶尔讨论问题,声音也都压得很低,不影响其他客人。”
这种学习方式妙在哪呢?我寻思着,大概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吧。离学校近,来回方便;又在校外,氛围轻松。要是遇到难题,随时可以讨论;学累了,还能聊聊天放松一下。这不比一个人闷在宿舍里强多了?
而且啊,这种“北安一百米内学生约”的模式,无形中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挺有仪式感的事。你想啊,专门约好时间地点,收拾妥当出门,像模像样地坐在桌前学习,这劲头就跟在宿舍里瘫着看书完全两样。
约学习,约出了新门道
往前走几步,有家烘焙店的二楼也成了热门据点。我上去时,正好听见两个女生在商量:“明天还这个点?把数学卷子做完?”“行啊,顺便把物理笔记对一下。”
这种固定时间、固定地点的学习约定,慢慢就成了习惯。有个学生告诉我,他们这个小团体已经坚持快一个学期了。“刚开始就是随便约了一次,后来发现效率特别高。现在要是哪周没约,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以前上大学时,要是有这样的“邻近学子相约聚”,说不定我的高数还能多考几分呢。那时候都是临时抱佛脚,哪有这么系统的互助学习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约学习的方式也不是人人都适合。有个学生就跟我说,她试过几次后就放弃了:“太容易分心了,聊着聊着就跑题,还不如自己学。”这倒也是,得找对人才行。
观察下来,最有效的小组通常都有个“主心骨”,能把握学习节奏,适时把跑偏的话题拉回来。而且成员水平差不多,太悬殊了反而效果不好。
北安路上这些小店老板们也乐见其成。有家咖啡店甚至特意调整了布局,增加了几个带插座的位置,方便学生使用电脑。这倒是个双赢的局面——学生们有了舒适的学习环境,店家也有了稳定的客源。
傍晚时分,学生们陆续收拾书包准备离开。听见他们约着明天同样的时间地点,我突然觉得,这种“北安一百米内学生约”的模式,或许正在悄悄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。它把学习从单纯的个人奋斗,变成了互相支持的集体行动。
走出北安路时回头望去,路灯刚刚亮起,给这条街蒙上一层温暖的光晕。明天下午,这里又将上演新的“邻近学子相约聚”。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发生着,简单,却充满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