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泄火的小巷子,衡水那条僻静的小巷
巷口那盏老路灯
说来奇怪,每次拐进衡水泄火的小巷子,最先迎接我的总是那盏歪脖子路灯。灯罩生了锈,光线从缝隙里漏出来,在青石板上洒下一片斑驳。住在巷尾的王大爷总念叨,这灯比他岁数都大,见证了这条巷子从人声鼎沸到如今这般清静。
白天路过时倒不觉得,可一到傍晚,整条巷子就换了副模样。卖糖人的老李收摊前总会多做一个孙悟空,插在草把子最顶上;隔壁理发店的张姨搬出小马扎,就着最后的天光给邻居小孩剪头发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让衡水那条僻静的小巷突然就活了起来。
墙根下的棋局
再往里走,总能看见几个老爷子围在墙根下棋。楚河汉界画得歪歪扭扭,可他们下得认真。有时候为一步棋能争上老半天,最后总得靠路过的刘奶奶调停:“你们这几个老家伙,再吵下去我这豆腐可都卖完啦!”
说实话,我特别喜欢站在边上看他们下棋。不是为了学棋艺,是爱听他们边下棋边唠嗑。谁家的孙子考了满分,哪家的闺女要出嫁,这些家长里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,都带着温度。衡水泄火的小巷子最迷人的地方,大概就是这份不紧不慢的人情味吧。
记得有回下大雨,棋局只好散场。我躲进街角杂货店避雨,老板娘顺手递来条干毛巾:“擦擦吧,别着凉。”就这简单一句话,让人心里头暖乎乎的。这条巷子里的善意,从来不是刻意为之,都是这么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。
消失的吆喝声
如今走在衡水那条僻静的小巷里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细想起来,是磨刀匠老周的吆喝声不见了。去年他儿子接他去城里住,那把磨得锃亮的刮刀就再也没响过。还有挑着担子卖豆腐脑的,推着车子修雨伞的,好像都渐渐没了踪影。
不过新变化也在悄悄发生。巷口开了家小小的咖啡馆,老板是个回乡的年轻人。他特意保留了老房子的木门窗,只是在院里摆了几张桌椅。现在经常能看到老街坊坐在那里,一边喝着手冲咖啡,一边继续着他们永远聊不完的天。
这让我想起前些天路过时,正好听见王大爷在咖啡院里感慨:“还以为这衡水泄火的小巷子要冷清下去了,没想到又热闹起来了。”是啊,热闹的形式变了,可那份烟火气还在。
深夜的守候
最让我难忘的是某个冬夜。加完班经过巷子时已经快半夜,整条街都睡了,只有那盏老路灯还亮着。走到巷子中间,却看见修鞋铺还透着光。推门进去,老赵师傅正就着台灯修补一只小皮鞋。
“明天孩子学校有活动,得让孩子穿得整整齐齐的。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手里的锥子穿梭自如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衡水那条僻静的小巷从来不是什么景点,它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现场。每一个亮着的窗口后面,都在上演着最真实的人生故事。
现在每次走进这条巷子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有时会买根老李的糖人,有时会在咖啡馆坐坐。变化确实在发生,可有些东西始终没变——比如墙根下永远凑不齐的棋局,比如邻里间随口的问候,比如深夜里为晚归人亮着的那盏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