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邻近街巷服务200元一回
夜幕下的中山火车站,总是比白天更热闹一些。出站口挤满了拖着行李的旅客,出租车排着长队等客,喇叭声、交谈声、行李箱轮子滚动的声音混成一片。我站在广场东边的路灯下,看着对面那条窄窄的巷子。
巷口亮着几盏昏黄的灯,能看见几个模糊的人影在灯光里晃悠。这条巷子我走过不少次,里头有家卖云吞面的小店,味道挺正宗。不过最近几次路过,总感觉巷子里多了些别的生意。
巷子里的偶遇
上周二晚上,我又经过那条巷子。刚走到一半,有个穿着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凑过来,压低声音说:“老板,要服务不?200块一次。”他边说边往巷子深处指了指,“就在前面那栋楼里,干净得很。”
我摆摆手继续往前走,心里却琢磨开了。这才晚上八点多,就这么明目张胆了?而且这价格,在现在这个年头,听着还真有点让人意外。记得前两年朋友说过,这类服务起码要叁四百,现在怎么反而便宜了?
往前走了一段,又有个女人从阴影里走出来。她看着叁十来岁,裹着件羽绒服,脸上带着些疲倦。“老板,200块,就在隔壁那条街。”她说得很快,眼睛不停地往四周瞄,“我们有地方,安全的。”
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邻近街巷服务200元一回的生意,看来已经成了这片区域的常态了。从中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到隔壁街道的相同价位,这条线路似乎已经固定下来了。
回到家,我和住在附近的老赵聊起这事。他在火车站旁边开了十几年便利店,对这片熟得很。“这事啊,得有半年多了。”老赵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,“最开始就一两个人,现在得有七八个常在那边转悠的。”
巷子外的世界
老赵说,这些人也挺有意思。他们从来不在火车站广场上拉客,专挑旁边那些小巷子。而且很有分寸感,你要是明确表示没兴趣,他们绝不会纠缠。“都是讨生活嘛。”老赵叹了口气,“现在工作不好找,有些人也是没办法。”
我忽然想起去年在报纸上看到的数据,说这片的流动人口比前年多了叁成。很多人从外地来找工作,工作没找到,钱花完了,就滞留在火车站周边。这么一想,这200块钱的生意,或许就是某些人最后的退路了。
有天晚上下雨,我又路过那条巷子。看见那个穿羽绒服的女人站在屋檐下躲雨,手里攥着把收起来的伞,却没打开。她盯着路面发呆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雨天的巷子格外冷清,偶尔有出租车驶过,溅起一片水花。
说实话,我对这个价格始终觉得蹊跷。现在理个发都要叁五十,吃顿像样的饭也得百来块,怎么这种服务反而这么便宜?后来听街坊说,这些人大都是临时做这个,没固定的场所,成本自然就低。而且竞争也挺激烈,价格高了根本没人问。
有天凌晨我赶早班火车,经过巷子时看见他们收工。叁叁两两地从巷子里走出来,在早点摊前买豆浆油条。那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正在数零钱,数得很仔细,一张一张地捋平。那一刻,他们和普通早起上班的人没什么两样。
火车站周边的巷子就像个小小的生态圈,什么样的人都有,什么样的生意都有人做。200块钱在这个圈子里,能买一碗加料的牛肉面,能住一晚最便宜的旅馆,也能换来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服务。
最近天气转凉,巷子里的人似乎少了些。不知道是生意不好做了,还是找到了别的出路。偶尔还能看见那个穿羽绒服的女人,不过她换了件厚外套,依然在巷口转悠,见人就低声问那句相同的话。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斑驳的墙面上晃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