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指山小粉灯一条街,五指山粉灯街区风貌
初到五指山那会儿,总听本地人念叨"小粉灯一条街",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。我寻思着,这该不会是什么灯红酒绿的地方吧?结果朋友笑着摆手:"你想多啦,那儿是咱们这儿最有味道的老街。"
那天天擦黑时我溜达过去,远远望见整条街笼罩在淡淡的粉色光晕里。走近才发现,是每家每户檐下都挂着那种老式粉纱灯罩,灯泡瓦数不高,朦朦胧胧的,把青石板路照得特别温柔。暮色里飘着炒菜的香气,还有人家在放九十年代的流行歌。
老街的日与夜
后来我特意挑了白天又去了一次。阳光下的五指山小粉灯一条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——那些粉灯都熄着,能看清灯笼上细密的竹篾纹路。沿街的骑楼斑斑驳驳,墙皮脱落的地方露出不同年代的砖块,像树的年轮。杂货店老板娘坐在门口择菜,看见我就笑:"晚上看灯,白天看人,这条街啊,什么时候来都不亏。"
确实,这条街最打动人的不是风景,而是那种活生生的烟火气。修表铺的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一坐就是一天;裁缝店的阿姨总在哼琼剧片段;几个老人天天在榕树下摆开棋盘,厮杀到路灯亮起。这些画面,比任何旅游宣传片都来得真实。
我和卖清补凉的大叔聊过,问他这粉灯有什么讲究。他慢悠悠地往碗里加椰奶:"早些年也没统一,各家用各家的灯。后来街道整治,大家一商量,干脆都换成粉色的,暖和,不刺眼。现在倒成了我们这片的标志了。"他说着指了指对面,"瞧见没,那家新开的咖啡馆也自觉挂了粉灯,入乡随俗嘛。"
这条街的妙处就在于,它既保留着旧时光的底子,又自然生长出新枝桠。传统老爸茶店隔壁开着网红奶茶铺,竹编手艺人对面是3顿打印工作室,怪的是它们相处得特别融洽。可能粉灯光晕有种奇妙的包容力,把不同时代的东西都染成了和谐的色彩。
有天傍晚下雨,我躲进骑楼底下避雨。雨水顺着粉灯滴落,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圈圈粉色的光斑。有个小女孩撑着伞跑过,咯咯笑着去踩那些发亮的水洼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——这条街啊,就像这灯光,不张扬,不炫目,却悄悄地把平凡的日子都镀上了温暖的色调。
现在我也成了这条街的常客,周末总爱来转转。有时候什么都不买,就沿着五指山粉灯街区慢慢走,看灯光如何把熟悉的街景变得梦幻,看邻里间亲切的招呼,看游客举着手机拍视频。要我说,这条街最珍贵的,就是它让匆忙的日子慢了下来,让普通的夜晚变得值得珍藏。
前两天遇见个写生的美院学生,他画板上的小粉灯一条街比实景还要美几分。我问他加了什么滤镜,年轻人挠头笑笑:"没加,就是如实画。这儿的灯光本来就自带滤镜效果啊。"想想也是,在这条街上,连时间都走得比别人慢半拍,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份恰到好处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