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弄堂200元一回
这两天路过常州火车站,总听见有人在议论什么小巷子的事。你说奇怪不奇怪,就这么个老地方,突然就成了大家嘴里的热门话题。
我顺着人流往西边走,果然在车站背面发现了几条交错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暗,一看就是有些年头了。巷子不宽,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,头顶上还挂着些老式的灯笼,虽然是大白天没点亮,但看着就挺有味道。
刚往巷子里走了几步,就听见旁边两个大妈在聊天。“你说现在这巷子怎么这么热闹了?”穿花衬衫的大妈边择菜边说。旁边戴草帽的大妈笑了:“还不是因为那个二百块的事儿嘛。”
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不就是听说过的那个价钱吗?正想着,巷子深处飘来一阵香味,是那种很地道的常州口味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顺着香味往里走,看见个老师傅正在个小门脸前忙活。他那双手啊,真是灵活得很,揉面、拌馅、包制,一气呵成。旁边立着个小牌子,上面写着:“常州老味道,二百元一位”。
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二百块说的是这个。老师傅看见我在那儿发呆,笑着招呼:“来尝尝?都是祖传的手艺。”我这才注意到,他做的是快要失传的常州传统点心,现在会做的人可真不多了。
坐下等的时候,老师傅和我聊开了。“这手艺啊,我爷爷那辈就会了。”他边忙活边说,“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,嫌累,嫌赚得少。”他说着叹了口气,手里的活儿却没停。
点心端上来的时候,我确实被惊艳到了。样子精致不说,味道更是没得挑,外酥里嫩,馅料香而不腻。这手艺,这用料,二百块钱还真不算贵。
旁边桌的常客老王跟我说:“这老师傅倔得很,宁可每天少做几份,也不愿意偷工减料。”他说这话时,老师傅正好听见了,只是笑了笑,又继续忙他的去了。
我在那儿坐了一会儿,发现来来往往的客人还真不少。有专门从外地赶来的,也有本地的老主顾。大家都说,这味道,别处真吃不着。
巷子另一边还有个做竹编的老太太,手艺也是相当了得。她那儿倒是不用二百块,但东西做得那叫一个精细。老太太说,她在这巷子里住了六十多年,眼看着巷子从热闹到冷清,这几年才又慢慢有人气。
说起来,这常州火车站附近的小巷子,还真像个藏宝地。表面看着普普通通,里头却藏着这么多好东西。要不是亲自来一趟,光听别人说二百块二百块的,还真容易想歪了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笼都亮起来了。暖黄的光照在青石板上,显得特别温馨。老师傅开始收拾摊子,他说每天就做这么多,多了保证不了质量。
临走时,我又回头看了眼这条巷子。在火车站这么个热闹地方,它就像个与世无争的小天地,安安静静地守着些老手艺,老传统。
回程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现在这样的老手艺人是越来越少了。他们守着这些巷子,守着这些传统,或许就是因为这份坚持,才让这些老巷子有了特别的魅力。
明天要是还有空,我打算再去别的巷子转转。听说那儿还有个做传统糖画的老师傅,手艺也是一绝。这样的老手艺,这样的老巷子,值得让更多人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