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南安学子共同差异体验
南安的校园里总有些特别的光景,比如男生女生们凑在一起完成小组作业时的热闹场面。你说东边日出,他道西边雨,想法天差地别,倒让课堂报告多了几分鲜活气。
记得上学期社会学课上,我们组要调研校园里的共享单车使用习惯。叁个男生拿着表格就要冲去停车场数车,两个女生却提议先在食堂门口发问卷。“数据要量化,但也要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呀。”梳着马尾的学委这句话,让原本着急行动的男生们停下了脚步。
差异中的新发现
那个周五下午,我们兵分两路。男生组真的在停车区守了两个小时,连单车颜色比例都统计出来了;女生组则在人流密集处收集了近百份问卷。晚上汇合时,原本互相觉得对方方法不够完美的我们,却意外发现两组数据完美互补——停车区的实地统计验证了问卷中的使用频率,而问卷里那些“为什么宁愿走路”的抱怨,又解释了男生们观察到的“午间空车率异常高”的现象。
这种差异体验说来有趣,就像拼图,你拿着蓝天那块,我握着绿草地,分开时都觉得自己的部分最重要,拼在一起才看见完整风景。后来我们组的报告拿了最高分,教授特别表扬了这种“多角度观察”的方法。
在食堂聊起这次合作,有个男生挠着头说:“其实最开始觉得发问卷太慢,现在想想,要是没那些具体原因的描述,光有数据确实单薄。”对面女生笑着接话:“我们也没想到,你们数颜色这么仔细,连‘蓝色单车更受欢迎’这种细节都发现了。”
这样的南安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玩万花筒,转一下一个图案,再转一下又是全新景象。差异从来不是问题,关键是愿不愿意转动那个筒子,看看别人眼中的世界。
这学期选修了创意写作课,老师特意把文风迥异的同学分在一组。写散文的觉得写诗歌的太抽象,写小说的嫌写随笔的没结构。可经过几次磨合,我们居然摸索出了混搭风格——在叙事中嵌入诗意片段,让平淡的日常多了些许留白的美感。
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。在校园里,在小组作业中,在无数个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又相视而笑的午后,我们慢慢懂得,差异不是隔阂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丰富。就像南安学子共同差异体验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那份高分的作业,更是看待世界的又一种可能。
窗外梧桐叶落了又长,我们在这片园子里,继续着属于青春的合作与碰撞。谁知道下次小组讨论,又会激荡出怎样意想不到的火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