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州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,柳州大学城是否有学生参与
最近和朋友聊天,突然被问到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:柳州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?这话听着有点绕,其实说白了就是好奇大学城里的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干嘛。刚好我表妹在那边读书,借着找她吃饭的机会,我也去转了转。
傍晚时分,大学城周边的商业街简直换了副模样。奶茶店门口叁五成群坐着等单的学生,外卖小哥穿梭在人群中,有个男生正抱着吉他弹唱,旁边围着几个同学轻声跟着和。沿街的烧烤摊烟雾袅袅,空气里混着孜然香和年轻的笑声。我表妹说,这条街被他们戏称为"第二食堂",不少学长学姐在这儿开店创业。
校园里的多元尝试
在书亦烧仙草排队时,碰见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调饮品。闲聊才知道是文传学院大叁的学生,她笑着说在这兼职半年了:"课少的时候来帮帮忙,既能赚生活费,还能学点经营管理。"她麻利地封好杯口,"我们班还有个男生在帮培训机构做课程推广,按月拿提成。"
往里面走,发现有些店铺直接挂着"学生创业"的招牌。有间手工工作室特别醒目,展示着各种文创产物。店主是设计系的学生,正在教客人做皮具。"从大二就开始接设计单子了,"他边打磨皮料边说道,"现在毕业季很多同学找我定制班级纪念品。"工作台上散落着设计草图,墙上挂着他和团队的获奖证书。
路过菜鸟驿站时更是热闹,不少学生拿着快递出出进进。表妹告诉我,她室友就在做校园代购:"她眼光特别好,经常能淘到性价比高的小饰品,在女生圈里可受欢迎了。"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选择经商。在操场边遇到个体育系的男生,他说平时主要在带小学生篮球训练营:"专业对口,时薪也不错。"说着顺手接过同伴传来的球,利落地投了个叁分。
这些零零散散的见闻,让我对柳州大学城是否有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这件事有了新认识。这些年轻人就像春天的种子,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处悄悄发芽。他们带着课本知识走进真实场景,又把市场经验带回课堂,这种双向滋养特别动人。
夜幕渐深,我离开时回头望去,大学城的灯火与星空连成一片。那些亮着的窗户后面,或许正有人在规划新的项目,或者讨论着明天的推广方案。这片青春洋溢的土地,比想象中更加生机勃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