滁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滁州品茗选拔赛活动坊
走进滁州城西那条青石板路,空气里突然就飘起了茶香。要说这阵子街坊们聊天啊,十句有八句都绕不开“滁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”的新鲜事儿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这家工作室的创办人李师傅以前在茶厂干了叁十年,去年退休后总觉得浑身不得劲。有天他端着紫砂壶在巷口发呆,看见隔壁幼儿园小朋友排队参加唱歌比赛,突然拍大腿笑起来:“咱们滁州人喝了千年琅琊茶,怎么就不能正经办个品茶人的选拔赛呢?”
茶香里的海选现场
记得上周叁下午,我特意跑去他们“滁州品茗选拔赛活动坊”瞧热闹。刚进门就听见咕嘟咕嘟的煮水声,二十多位参赛者挨个儿坐在长条茶案前,有个穿亚麻衫的姑娘正在温杯。她手腕轻轻一转,白瓷盖碗碰出清脆声响,像山泉敲在鹅卵石上。李师傅背着手在场子里踱步,时不时凑近闻闻茶香,那表情比老中医号脉还专注。
“第叁位选手的凤凰单丛火候过了些。”他说话时眉毛皱成波浪,“不过第八位用的本地皇甫山毛峰,倒把春茶的鲜灵劲儿全激出来了。”旁边记分的小姑娘抿嘴直乐,说李师傅这耳朵比温度计还准,光听茶水入杯的声响就能猜出茶温。
其实啊,这个选拔赛最让人眼前一亮的,是他们评判标准特别生活化。不光看茶艺动作标不标准,更重视泡茶人能不能说出道道。比如有次遇到个年轻小伙,虽然动作生涩,但讲到怎么用85℃水激发出野茶里的兰花香,眼睛里都在发光。李师傅当场给他多加了创新分,说这样的苗子才带着茶文化的活气儿。
工作室里的烟火气
现在这间工作室早成了半个社区茶馆。每天下午叁点准能看到几个老茶友溜达过来,也不全是参赛的,就爱凑在院里的梧桐树下喝茶聊天。王阿姨有回带着自家晒的菊花茶来交流,非说配上琅琊山泉水才够味;开出租车的刘师傅更逗,把他在各地搜罗的茶包摆了一桌子,非要大家盲猜产地。
李师傅有句口头禅常挂在嘴边:“咱们搞滁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不是要选出多厉害的高手,是想让喝茶变成像买菜做饭那样的寻常乐趣。”这话听着朴实,可细细琢磨还真在理。上个月他们带着获奖者去敬老院办茶会,九十岁的陈奶奶捧着茶杯直唏嘘,说六十年前她出嫁时,嫁妆里就有一套滁州老窑烧的茶具。
转眼间滁州品茗选拔赛活动坊办到第叁届了。昨天经过时看见他们在更新宣传栏,新添了“民间茶食搭配”和“节气茶单设计”这些特别接地气的项目。窗台上那排茉莉开得正盛,花瓣落在茶席的苎麻布上,像是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个醒——或许我们都该找个下午,安安静静喝杯茶。
茶釜里水汽袅袅升起时,我忽然想起李师傅上周念叨的话。他说现在年轻人总盯着手机,其实该试试盯着茶汤,看那片碧绿在杯中舒展的样子,比什么动画都好看。这话说得在场众人都笑了,可笑着笑着又都安静下来,只剩下茶香在晨光里打着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