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旧楼别称
每次路过四平大学城西侧那片老房子,总能听见学生们叁叁两两地指着那些楼说:“看,那就是传说中的炮楼。”?这个称呼在校园里流传了七八年,连新生入学没多久也学会了这么叫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还挺纳闷的。这些五六层高的旧楼,外墙水泥有些剥落,阳台栏杆锈迹斑斑,和军事防御用的炮台实在扯不上关系。后来跟住在附近的学长聊天才明白,这些楼房因为窗户又小又密,远远看去像碉堡的射击孔,这才得了“炮楼”的外号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确实有些特别。楼层间距比普通住宅矮,走廊特别窄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身。有个租住在那的学妹说,她刚搬进去时总觉得压抑,晾衣服时竹竿得斜着才能伸出去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样的设计倒让室内冬暖夏凉,夏天不用开空调也挺凉快。
沿着大学城往东走两公里,能看到几栋更老的红砖楼。这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教职工宿舍,现在学生们给起了个新名字叫“碉堡群”。这些楼的窗户更小,墙特别厚,据说冬天关上门窗,外面叫外卖都听不见敲门声。有个大叁学生打趣说,在这里复习考研,连手机信号都比别处弱,倒是能让人专心读书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旧建筑虽然条件简陋,租金却特别亲民。一个月五百块就能租个小单间,对生活费有限的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。我认识的美术系学生小王就在那儿租了间房当画室,他说朝北的窗户虽然小,光线却特别稳定,适合画画。
不过住在这些旧楼里也有不少趣事。外卖小哥最怕接到这些楼的订单,因为楼道像迷宫,经常找不到门牌。有次我帮同学搬行李,在叁楼转了好几圈才找到正确的房门。这种体验,住在新建公寓楼的人绝对想象不到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群,其实承载着很多学生的记忆。每到毕业季,总能看到穿着学士服的学生在这些楼前拍照。虽然它们外表不起眼,却见证了一届届学子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。有个已经毕业的学长说,现在住着高档公寓,反而怀念在“炮楼”里和室友挤在一起吃泡面的日子。
最近听说这片区域可能要拆迁改造,很多学生都觉得可惜。那些斑驳的墙面、窄小的窗户,还有夏天爬满墙面的爬山虎,都成了大学时光里独特的风景。或许建筑会消失,但对于“炮楼”的故事,还会在校园里继续流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