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品茶加惫工作室,武安品茶预约工作室
最近路过武安老街,发现新开了几家挺特别的茶馆,门口招牌上印着二维码,底下写着“预约品茶”几个字。说来也巧,有位常喝茶的朋友那天正好提起:“现在想喝点好的,都得找这种武安品茶加惫工作室。”我当时还纳闷,这年头连喝茶都要加微信预定了?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扫了其中一家的二维码。添加后对方很快发来菜单,哟,光是岩茶就分了叁个山场,还有两款市面上少见的陈年水仙。店主专门备注了段语音:“咱们这儿茶叶都是茶农直供,每天限量接待五桌客人。”这倒勾起我的好奇心,普通茶馆巴不得客满为盈,他们反而搞起限流。
藏在巷子里的茶香
按照预约时间找到地方,才发现工作室不在临街店面,而是藏在居民楼里。推开仿古木门,焙火香气迎面扑来。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给客人冲泡肉桂,见我便笑着招呼:“您就是叁点预约的客人吧?茶具都给您温着了。”
等茶的工夫和茶艺师闲聊,她说现在很多老茶客都偏爱工作室模式。“不像传统茶馆闹哄哄的,这里能静心品茶。我们根据客人喜好定制茶单,上次有位阿姨点名要喝八十年代的老铁观音,我们翻遍茶仓才找出半斤。”她边说边将公道杯里的茶汤斟入瓷盏,橙红透亮的汤色看着就诱人。
正品着茶,隔壁桌传来轻声讨论:“还是武安品茶预约工作室方便,上次我带客户来,提前把预算和口味告诉主理人,全程安排得妥妥帖帖。”看来这种模式确实抓住了特定人群的需求。
工作室主理人张先生过来添茶时,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选择这种经营方式。他擦着紫砂壶感慨:“早年开过两百平的大茶馆,每天光应付突然到店的客人就头疼。现在改成预约制,既能提前备茶,又能和每位客人深入交流。就像今天给您喝的这款凤凰单丛,我凌晨四点就开始焙火准备。”
窗外飘起细雨,茶室里越发静谧。墙角博古架摆着不同年份的茶饼,标签上手写着采摘时节。有位客人仔细端详着2015年的白牡丹,茶艺师便取出茶针撬了块茶样请他试饮。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,倒真让人想起古时候的茶肆。
雨势渐大,又来了两位提前预约的年轻人。他们熟门熟路地点了冷泡茶,坐在窗边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。茶艺师悄声告诉我,这是常客,每周都来这儿边喝茶边工作两小时。“现在武安品茶加惫工作室都快成移动办公室了。”她笑着摇头,往他们的壶里添了热水。
准备离开时,发现雨棚下等着位送茶青的农人。竹筐里的茶叶还带着山间水汽,张主理人拈起几片在掌心细看,转头对徒弟嘱咐:“这批荒野白茶明天晾青时注意湿度。”这场景突然让我明白,所谓工作室,其实就是把茶叶从山场到茶杯的每个环节都揉进这方空间里。
回家路上翻看工作室的朋友圈,他们刚更新了中秋茶会的照片。青石板院墙上晃着竹影,茶客们围坐在长案前,案头摆着应景的桂花乌龙。或许这就是现代人想要的喝茶方式——既保留传统茶道的韵味,又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便捷。下次想喝岩茶的时候,我大概也会自然地打开微信,点开那个熟悉的头像预约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