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深巷恋歌150的情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9:08:33 来源:原创内容

赤水河边那条青石板路,我每天都要走两遍。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亮,像是被岁月染上的颜色。就在这条巷子里,有家招牌褪了色的小馆子,木门上挂着块手写价目表——最显眼的位置标着“特色套餐:150元”。

第一次走进这家店是个雨天。雨水顺着瓦檐串成珠帘,我浑身湿透地撞进店里,撞见了正在柜台后记账的阿婆。“随便坐。”她头也没抬,声音像是从旧收音机里传出来的。菜单简单得可怜,但那个150元的套餐旁写着“今日特供”。

150元的故事

“这价钱有什么讲究吗?”等餐时我忍不住问。阿婆这才放下老花镜,眼角皱纹慢慢舒展开:“叁十年前,我家那口子就是花150块彩礼把我娶进门的。”她说着指了指墙上发黄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,正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,后座上坐着穿碎花裙的姑娘。

那时候的150块,是小学教师叁个月的工资。他们用这笔钱在巷子尽头租了间小屋,开了这家餐馆。如今物价翻了多少番,这套餐的价钱却从来没变过。“街坊都说我傻,”阿婆舀着汤,“可有些人有些事,标价一辈子都不用改。”

厨房门帘掀开时,我瞥见灶台前忙碌的老爷爷。他动作不快,但每个切菜、颠勺的姿势都透着默契,像是和阿婆共用同一套呼吸节奏。

深巷里的恋歌

后来我成了常客。渐渐发现傍晚五点到七点之间,老爷爷会放下锅铲,坐在店门口拉二胡。琴声在巷子里悠悠地转,阿婆就坐在他身旁的小凳上剥毛豆。有次琴弦断了,阿婆变戏法似的从围裙口袋摸出一卷备用的弦。“习惯了,”她笑笑,“这老家伙总在这个调上用力过猛。”

他们不怎么说情啊爱的。但每天打烊后,两个身影会慢慢消失在巷子深处,老爷爷的手始终虚扶在阿婆身后,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——既不会真的碰到,又能随时伸手护住。

某个黄昏,我看见他们在巷口和卖豆腐脑的摊主聊天。“您二位这把年纪还守着小店,图啥呀?”摊主打趣道。老爷爷正给花盆里的茉莉浇水,头也不回:“这条巷子见证了我们150元的爱情,现在我们就守着这份情缘呗。”水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,像是细碎的金子。

巷子要拆迁的消息传来时,整条街都躁动起来。开发商来过好几次,每次都被阿婆用同一个理由婉拒:“我们的根扎得太深了,挪不动啦。”其实大家都知道,他们早些年就在新城买了房子,只是舍不得搬。

最近一次去,发现菜单上手添了一行小字:“深巷恋歌150的情缘套餐限量供应”。老爷爷的听力不太好了,阿婆说话时会自然地把身子倾向他那边。有熟客开玩笑问要不要把价钱涨涨,阿婆擦着杯子直摇头:“感情这东西,哪能随便涨价呢?”

雨又下起来时,我坐在靠窗的老位置。透过氤氲的水汽,看见两位老人坐在柜台后分食一碗酒酿圆子。这个画面突然让人明白,有些感情不需要惊天动地,它就像巷子里年复一年生长的青苔,安静却顽固,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,把自己活成了风景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