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川500元叁小时,汉川叁小时500元。
最近在汉川街上,总能听到街坊邻居聊起“汉川500元叁小时”这事儿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听见这个说法,我还纳闷呢——这到底指的是什么?是租车服务,还是什么新鲜玩意儿?
后来跟几个老同学喝茶才知道,原来这说的是汉川新开的陶艺体验课。花500块钱,就能在专业老师指导下,亲手做叁小时的陶艺。这话传着传着,就变成了“汉川叁小时500元”这么个顺口溜。
上周六我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,也去体验了一把。工作室藏在老城区的青石板巷子里,门口挂着靛蓝染布帘子,还没进门就闻到淡淡的泥土香。老师是个扎着马尾的姑娘,说话轻声细语的:“咱们这儿不赶时间,叁小时里您随便折腾。”
泥巴里的慢时光
说真的,刚开始碰转盘的时候,我连泥巴都扶不稳。那坨灰扑扑的陶泥在手里滑来滑去,像个不听话的孩子。老师也不急着纠正,就在旁边慢慢演示:“手腕放松,想像你在抚摸猫的后背。”?
说来也怪,折腾了半个多小时,突然就找到感觉了。指尖贴着温润的陶泥,随着转盘嗡嗡作响,那坨泥巴渐渐立起来,变成个歪脖子花瓶。虽然形状有点滑稽,但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感,真让人上瘾。
旁边坐着的大姐是第叁次来,她边修坯边念叨:“这五百块花得值啊,比在商场漫无目的逛街强多了。”她手上那个荷叶边碗已经初具雏形,釉色都想好了要月白渐变。
其实算笔账就明白了——现在看场电影都要七八十,吃顿火锅人均两百。而这汉川500元叁小时体验,不仅能带走自己做的器物,最重要的是那段心无旁骛的时光。手机搁在储物柜里,烦恼暂时抛在脑后,整个人就像被按了暂停键。
转盘不停旋转,我看着手里的陶泥从碗变成杯,又捏扁重来。老师笑着说很多人这样:“刚开始总想做个完美的,后来发现, imperfections 才是手作的温度。”
最后我留下了那个有点歪的花瓶,瓶颈处故意留着指纹痕迹。等两周后烧制完成,我要把它放在书桌上插干花。每次看见它,都会想起这个下午——在汉川叁小时500元的陶艺课上,我不仅做了件器物,更像给自己的心放了假。
离开时夕阳正好,巷子口卖糖炒栗子的大爷刚出摊。他看见我提着湿坯袋子,笑眯眯地问:“也是从五百块叁小时那儿来的?”我点点头,他擦擦手说:“这条巷子最近可热闹喽,都冲着这个来的。”
回程路上我在想,或许人们向往的不仅是手工体验,更是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触感。在什么都讲求效率的今天,愿意花叁小时专注做件无用之美的事,本身就是种奢侈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