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州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孟州车站巷子消费情况
每次一出孟州火车站,总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——混合着附近小吃摊的油烟、人群的燥热,还有一点湿漉漉的青苔气息。我站在出站口,看着人来人往,不少刚下车的旅客都会不约而同地往右边那条小巷子张望。那条巷子不宽,却是个热闹去处,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里的情况。
巷子口有个卖烤红薯的大爷,算是那里的“地标”了。他的炉子总是冒着热气,冬天暖手,夏天嘛,就图个香甜。我记得去年冬天,一个红薯叁块钱,今年还是那个价。大爷说,街坊邻居都熟,不好涨价。这种人情味儿,在大城市里还真不多见。
巷子里的早餐摊
往里走几步,就是王阿姨的早餐摊。她的胡辣汤是很多赶早班车人的首选。一碗胡辣汤配两个水煎包,五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。王阿姨的摊子摆了十几年,她说这些年的物价啊,就像坐过山车,但她的早餐价格涨得慢。“来吃的都是老主顾,很多是在车站打工的,不容易。”她一边麻利地打包,一边和我唠嗑。这话实在,让人听了心里暖和。
再往深处走,巷子渐渐窄了,两旁是些小店铺。李师傅的理发店就在拐角,红色的转灯有些褪色,但店里总是热闹。剪个头发十块钱,老师傅手艺稳当,不少附近的居民宁愿多走几步也要来找他。我上次去的时候,听见他和客人聊天,说儿子在城里开的美发店,剪一次要六十八。“我这手艺不值那么多,”李师傅笑呵呵的,“大家方便就行。”
说到孟州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这里不像大商场明码标价,很多东西的价格都带着点人情世故。比如巷尾那家水果摊,老板娘会根据熟客生客、早晚时段稍微浮动价钱,但都不会太离谱。夏天的西瓜,一块五一斤和两块一斤的都有,看你挑哪个。这种议价的空间,反而让买卖多了几分烟火气。
不过话说回来,孟州车站巷子消费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去年巷子里新开了家便利店,矿泉水卖两块,比外面小摊贵五毛。但胜在24小时营业,给深夜到站的旅客行了个方便。老板娘说,铺租年年涨,价格实在压不下来。这倒是个现实问题,老街巷也在慢慢跟着时代变。
傍晚时分,巷子最是热闹。炒面摊的锅铲声、闲聊声、孩子的笑闹声混成一片。张哥的炒面摊是年轻人的最爱,七块钱一份,分量足。他媳妇在旁边卖凉菜,素菜四块,荤菜八块。两口子忙得脚不沾地,但脸上总是带着笑。“挣的都是辛苦钱,”张哥擦擦汗,“不过看着大家吃得香,也挺值。”
夜色渐深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。那些熟悉的价格牌在灯光下显得有些朦胧,就像这条巷子本身,既保持着过去的节奏,又在悄然适应新的变化。可能过几年再来,有些摊子不在了,有些新店开起来,但这份属于火车站旁的市井气息,想必还会继续飘荡在孟州的夜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