娄底5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娄底女工50元一次哪里找
这几天在娄底的老城区转悠,总能在电线杆和旧墙面上看到些模模糊糊的广告。有时候是圆珠笔写的号码,有时候是打印的小纸条,总绕着“50元一次”这几个字打转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个价钱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现在街边吃个火锅都要两叁百,五十块钱还能干点啥?
我家楼下修鞋的王师傅倒是挺健谈,我递了根烟随口打听。他摆摆手说,这些广告存在好些年了,多半是些四五十岁的女工,从涟源、冷水江那边来的。她们在工地搬过砖,在厂里缝过衣服,现在腰腿不行了,才蹲在劳务市场角落等活干。“五十块也就是两小时钟点工的价,有人图便宜就叫去擦玻璃、通下水道。”王师傅把锤子敲得咚咚响,“不过这年头啊,什么都得留个心眼。”
劳务市场里的偶遇
周叁起了个大早,我特意去了城北的露天劳务市场。六点半天刚蒙蒙亮,路边已经蹲着不少等活的人。有个穿褪色工装的大姐格外显眼,她脚边的硬纸板上就写着“零工50”。我假装要找人打扫仓库,凑过去搭话。大姐姓李,双峰县人,说话时总搓着开裂的手指关节。“主要是给仓库搬货,或者给装修的人家运水泥。”她掀起袖口给我看胳膊上结痂的擦伤,“前天给瓷砖店卸货,叁十斤一箱的瓷砖搬了六十箱。”
我问她为什么不定高点儿价钱,她苦笑着算账:女儿在长沙读大学,每个月生活费要一千五,丈夫在工地摔伤腰后只能看大门。“我这样没技术的,要价高了没人雇。五十块现结,当天就能买肉吃。”这时有个骑摩托的男的来喊人,四五个女工围上去抢着举手,李大姐抓起工具包就往人群里挤,那背影看得人心里发酸。
转角修自行车的张老头告诉我,这些女工最近都往新开发区跑。“那边新交房的小区多,业主急着打扫装修。”他指着西边方向,“不过得赶早,七点前不到那儿,保安就开始赶人了。”我顺着他的指引找过去,果然在某个楼盘后门看见七八个拎着水桶的妇女。有个戴草帽的正在教新来的:“业主问你就说干过叁年,擦窗户要当心钢化玻璃的边角,上次小刘姐手缝了五针。”
在建设局工作的老同学私下告诉我,其实政府设了零工驿站,就在劳动大厦后面。“可很多女工不敢进去,觉得要办手续太麻烦,还不如蹲路边自在。”他说最近在推广“家政服务券”,困难家庭能领补贴,雇工的人家也能省点钱。这倒让我想起李大姐纸板上那个歪歪扭扭的“50”字,要是能变成正规的单子该多好。
傍晚我又绕回劳务市场,发现早上蹲满人的地方现在只剩几个烟头。卖煎饼的大嫂说,没找到活的女工都去城郊的物流园碰运气了。“夜班分拣快递,熬通宵能给八十块呢。”她掀开蒸笼,热气模糊了皱纹,“都是讨生活的人,谁不想挣安生钱?”
路过老百货大楼时,我看见叁个女工挤在台阶上分吃馒头。她们轮流喝着矿泉水瓶里的凉白开,笑声却格外敞亮。穿红格子那个举着手机让同伴看视频,大概是家人发来的,屏幕的微光照亮了她眼角的鱼尾纹。或许明天她们还要继续寻找那五十元的机会,但此刻的馒头分明嚼出了甜味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