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陪学50元一小时
一则通知引发的讨论
前几天,我在小区门口的公告栏上,看到了这么一条手写的信息:“共青城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陪学50元一小时。”坦白说,这行字让我停下了脚步。不是因为它多么惊世骇俗,恰恰相反,是它透出的那种寻常味儿,让我觉得这事儿,好像就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着。
我站在那儿琢磨,“约小孩”这几个字,猛一听可能有点扎眼,但结合后面那句“学生陪学50元一小时”,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。这大概就是街坊邻里间的一种说法,指的是找个大孩子来陪着自家小孩,顺带辅导一下功课。价格倒是挺实在,五十块一小时,不便宜,但也算不上天价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。那会儿放学后,要是爹妈没空管,多半就是自己在院子里野,或者去同学家写作业。现在可不一样了,双职工家庭多,孩子们放学后的那几个小时,成了不少家长心里的一块石头。请专业的家教?费用高,而且有时候氛围太严肃,孩子反而有压力。找个大学生?时间又未必对得上。这么一看,找个靠谱的初中生,价格合适,年龄差距也不大,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个“小榜样”,倒像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说实在的,这种“学生陪学”的模式,挺有意思的。你想啊,一个初中生,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呢,就要去“管”另一个更小的孩子了。他们或许没法像老师那样把知识点讲得那么系统、深刻,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——他们离小学生的世界更近。现在的课本、题目,跟咱们那会儿比,变化可不小。一个刚经历过小升初的初中生,对弟弟妹妹们可能会遇到的难点,恐怕比很多成年人要清楚得多。这种“过来人”的经验,有时候比纯知识的灌输更管用。
不过,这事儿也禁不住让人多想一层。家长放心吗?把自家娃交给一个也是孩子的初中生,安全问题肯定是头一位的。我猜,能在小区贴出这种通知的,多半是知根知底的邻居。可能是楼上的孩子,或者是同事家懂事的孩子。信任,是这种模式能成立的基础。没有这份邻里间的信任,这“一小时50元”的陪学服务,恐怕也很难开展。
再从那个初中生的角度想想。愿意出来做这个事儿,首先说明这孩子挺有责任心。一小时五十元,对一个初中生来说,算是一笔不小的零花钱了。但他付出的,不仅仅是时间,更是一份耐心和担当。这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呢?提前体验一下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获得报酬的感觉,学着怎么跟小朋友沟通,怎么把一个问题讲明白。这些能力,在课堂里可未必学得到。
当然啦,也不是说这事儿就十全十美。陪学的质量怎么保证?效果怎么衡量?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。可能有的家长主要图个有人看着孩子把作业写完,别到处乱跑就行。也有的家长,可能会希望这个“小老师”能真帮孩子解决点学习上的困难。需求不同,评价自然也不同。
看着那张已经有点卷边儿的通知,我仿佛能看到两个家庭因为这个简单的信息而建立的连接。一边是忙碌的父母,为孩子课后时光找到了一个临时的港湾;另一边是那个初尝责任的少年,正小心翼翼地迈出接触社会的第一步。这小小的“学生陪学”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生活,是普通人家在教育路上的一种尝试和互助。
这种现象,或许算不上什么教育创新,但它很真实,带着生活的温度。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社区里,成了解决当下需求的一种民间智慧。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,谁也说不准,但至少在眼下,它似乎为一些人提供了便利,也让那个贴出“共青城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通知的少年,有了一段特别的成长经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