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贵阳约学生每次五百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挺火的帖子,标题写着“贵阳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,底下跟了上百条评论。我划拉着手机屏幕,心里直犯嘀咕:这年头连中学生都开始搞这种名堂了?
正好表姐家孩子在南明区上初二,周末串门时我就顺嘴提了这事。表姐边削苹果边摇头:“现在孩子精得很呐!我家那个上周还说同学在帮人代练游戏,两个小时挣了八十块。”她把苹果递给我,“不过要说五百这个数,确实有点吓人。”
藏在零花钱背后的故事
后来通过朋友认识了在补习机构当老师的李姐,她跟我说了个真事。有个初叁男生经常逃晚自习,被发现后班主任联系家长,孩子才支支吾吾说在给小学生补课。“你猜怎么着?他专门接那些家长没空接送的活儿,陪着写作业外加送回家,一次收一百五。”李姐说着笑起来,“那孩子还挺有商业头脑,说这叫‘知识变现+安保服务’。”
不过说到贵阳约学生每次五百这个价位,李姐表情严肃起来:“这种高价活儿通常不简单。有的是帮写周末作业套餐,有的是长期代打卡,最离谱的还遇到过雇人冒充家长开家长会的。”她压低了声音,“上周还有个家长来找,说孩子月考成绩突然窜到班级前十,后来才知道是花钱请人考的。”
我听着有点懵,现在中学生都玩这么大吗?李姐叹气:“有些家长忙生意,直接给孩子塞钱,孩子又拿钱去‘解决问题’。你说这是图啥呢?”
回家路上经过学校附近的奶茶店,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围坐着写作业。我故意在旁边座位坐下,听见他们叽叽喳喳在讨论“接单平台”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说得头头是道:“周末那个陪逛动物园的单子我能接,反正我家年卡没用完。”另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提醒:“别忘了平台抽成20%,标价得算清楚。”
我突然意识到,这已经成了他们这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。就像我们当年交换邮票、代买零食那样自然,只不过现在交易金额变大了,形式也更数字化了。
晚上和当警察的老同学吃饭,聊起这事他直皱眉:“上个月我们处理过个案子,两个高中生打着‘代写作业’的幌子诈骗,收了钱就拉黑,涉案金额都有小一万。”他夹了块酸汤鱼,“这些孩子法律意识太淡薄,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违法边缘试探。”
其实想想也挺理解这些孩子的。现在社交平台上到处是“00后创业月入过万”的推送,同学间最新款的球鞋、手机又形成攀比。有些孩子可能最初只是想赚点零花钱,后来发现这里面“商机”还挺多。
我邻居家读高二的晓敏最近就在忙这个。她妈妈还挺骄傲地跟我说:“我们家晓敏可厉害了,靠教跳舞一个月能挣两千多。”细问才知道,她在教小区里几个小朋友跳街舞,每小时收费一百。这倒是个正经路子,既发挥了特长又赚了零花钱。
话说回来,那些标着贵阳约学生每次五百的活儿,到底都在做什么呢?我特意翻了几个本地学生常去的贴吧,发现除了常见的代写作业、代上课,还有代体验新开奶茶店写测评、代排队买限量版等等。有个帖子特别逗,说是雇人假装追求者给同桌送情书,为了“刺激他吃醋”。
这些孩子把校园生活过出了谍战片的感觉,就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,用钱能买来便利,但买不来真实的校园体验。等长大后回想起来,青春记忆里全是各种“交易”,那得多没意思啊。
这两天降温了,路过学校门口看见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挤在小卖部门口买烤肠,嘻嘻哈哈打闹着。突然觉得,这种简单快乐的校园生活,或许比任何“生意”都更值得珍惜。毕竟能当孩子的日子就这么几年,而赚钱的日子还长着呢。